韓遂給索湛去信,叮囑收回廉縣後,立刻舉薦韋康。
告彆韋端,韓遂前往顯親縣,視察縣城基建進展,撥一萬斤西域金幣去城中增建征西將軍府、軍師府、探部署、軍營、私宅等。
顯親縣縣長成公敬、仇池山氐王楊騰在漢陽郡留守的校尉楊奎等迎接韓遂和侍衛隊入城。
征西將軍府、軍師府、探部署、軍營已建成,私宅還在築建中。
韓遂派人傳令,將預備部和虎淵校尉部從冀城遷來顯親縣縣城。此舉意在減輕駐軍對涼州牧韋端的壓迫感,讓韋端多為聯軍向朝廷說好話。
返回陳倉後,見司隸校尉鐘繇已從長安城退回弘農郡,韓遂帶領成公英、韓橋、田敏等部眾又返回長安城。
韓略子韓騫已六歲,識一些字,常到韓遂的書房找書看。韓遂甚喜愛之。
燒當羌羌王東乾的孫子東弗在長安城韓家私塾讀書,東弗乃東亮子,十五歲。
韓略和韓遂常喊東弗來家中一起吃飯,東弗特彆喜歡小弟弟韓騫,二娃玩得十分要好,東弗教韓騫騎馬射箭。
九月,敦煌太守馬艾給韓遂來信,介紹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由於西域與洛陽、長安的貿易中斷,西域商人在敦煌郡定居的人正在逐年增加。
安息國在大月氏國(貴霜帝國)和大秦國(羅馬帝國)之間。大月氏國、大宛國、烏孫國與大漢西域諸蕃國接壤。
大月氏國國王胡毗色伽在位時,國力有所衰退,康居國、大宛國趁機擺脫大月氏國羈縻。
近年以來,大月氏國國王波調繼位後,大月氏國擁有花刺子模州、粟特州、大夏州、健馱羅州、罽賓州、旁遮普州等,都城從藍氏城改為富樓沙。
康居國國王急於增加國家財力以抵禦重新被大月氏國羈縻,鼓勵庶民大力經商,有一半人口牧畜種田,一半人口製造物品或外出貿易。
大漢天下大亂後,西域貿易大都改在大漢西域諸蕃國進行。
在國王支持下,康居商隊將貿易點向西移,許多人到敦煌郡定居。
定居者按漢人姓名,自稱姓“康”。
定居有幾個原因,一是西域金幣越來越少,西域銀幣在大漢尚不被庶民接受,布帛幣太大,不便於每年長途運回西域諸國,隻能等兌換成高價值物品後再運回國;二是西域製品運到大漢需要在當地儲存;三是商人長年累月在外經商,無法照顧家眷;四是一些西域商人發了大財,乾脆不回國了;五是西域商人已逐漸分工協作,有的家族專做製造;有的家族專做輸運;有的家族專做倉儲;有的家族專做出售;有的家族專做商情;有的家族專做客棧;有的家族專做兌換貨幣;有的家族專做買進等等。後四個工種都需要在當地定居。
粟特州前漢時屬於康居國,粟特人見康居人外出經商發財了,向國王波調提出也要學康居國。國王認同,於是粟特人也來到敦煌定居。敦煌人評價粟特人的經商能力更強,有後來者居上的勢頭。
西域各國及大漢西域諸蕃國紛紛效仿,共有二十多國的商人攜家眷前來敦煌郡定居。
大月氏國和康居國見外出人口很多,於是從皇室派人前來敦煌見敦煌太守馬艾,要求分配一些土地便於各國商人分片定居自建房。
大月氏國皇室來人給自己起名叫支富,康居國皇室來人給自己起名叫康植。
馬艾已在敦煌郡敦煌縣劃出二十多塊荒地分給二十多國商人,商人們已在陸續建造房屋。
馬艾給韓遂來信的用意是希望雍州、涼州貿易主線上的酒泉、張掖、武威、金城、漢陽、安定、北地七郡都效仿敦煌郡,各劃出地域給西域商人,一方麵減輕敦煌郡的壓力,另一方麵可促進恢複西域對大漢的貿易。
敦煌郡望族並不十分善長種出高產的糧食,敦煌郡的多餘糧食首先出售給大漢西域長史府,出售不了太多的糧食供應西域商人。此外,在敦煌一個郡聚集太多的西域商人也不合適。
敦煌郡目前要求定居的人口已達一千多人,托人登記的人口還有一千多人,馬艾估計,雍、涼二州八郡一旦放開,從西域湧入的商人及家眷人口可能最終會達到五萬人。
韓遂回信基本同意馬艾的建議,隻指出西域貿易商隊走金城郡或北地郡有些繞遠路,不如走武威郡的祖厲縣進出安定郡和漢陽郡。提議敦煌、酒泉、張掖、武威、漢陽、安定六郡郡守、雍州刺史、涼州牧一起在冀城開會,以商定此事。
不久,會議召開,武威太守張猛以祖厲縣尚未歸附太守府管轄為由,拒絕向西域諸國開放,隻同意開放到武威郡姑臧城為止。
參會人士一聽就懷疑張猛有意征收西域物品進入涼州、三輔,和涼州、三輔貨物進入姑臧的稅收或張猛家族直接壟斷進出姑臧的西域貿易。
會議隻達成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對西域商人定居開放。
涼州牧韋端氣不過,私下留下代理張掖太守魏明,一起來長安找韓遂商議。
韋端的意思是讓西域商隊從張掖郡折向南,穿過燒當羌領地和金城郡到達漢陽郡冀城。
韓遂本意不讓西域商隊過境或定居金城郡,主要是保護韓家商隊的利益。現在韋端的提議對張掖郡、金城郡、漢陽郡似乎都有利,韓遂不能不給韋端麵子,當場允諾西平郡和金城郡對西域商隊過境開放,但暫不支持劃地給西域商人定居。
魏明答應張掖郡向西域商人開放定居,並聯絡燒當羌共同出兵清剿南路的盜賊,保護貿易通道。
韋端高興地返回冀城,準備和漢陽太守商議劃出西域商人定居點。
韓遂宴請敘舊,魏明在長安城又留住一日。(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