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軍師成公英拿出整軍名冊,其中一些將領官職晉升,韓遂稍做調整,立刻批準。
聯軍共有在役六萬二千二百八十九人,傷兵二千七百零三人。
聯軍中發羌兵總數原為六千人,其中二千人已與燒當羌部落交換為燒當羌兵,兵死一千四百一十三,傷五百三十五,傷兵已歸隊二百五十二。在役二千一百八十九人,在療部療傷一百一十五人。全部並入長離川燒當羌,不再單列發羌兵。
包括分到九部中的一千人,燒當羌原有六千二百騎,用發羌兵新換來二千燒當羌兵,死二千二百五十人,傷五百一十人,傷兵已歸隊三百零六人。在役四千二百三十六人,在療部療傷一千五百一十人。
包括分到九部中的一千人,新平羌兵原有六千人,兵死三千五百六十人,傷五十人,傷兵已歸隊三十人。在役二千四百二十人,在療部療傷零人。
穀口鎮東羌兵原有八千,死一千一百六十一人,傷六百九十五人,傷兵已歸隊零人。在役六千一百四十四人,在療部療傷六百九十五人。
金城羌騎校尉部原有一千羌兵,死一百一十四人,傷一百六十二人,傷兵已歸隊九十七人。在役八百二十一人,在療部療傷零人。
其它在役羌、胡、氐兵合計一萬二千零四十九人。
以上合計在役羌、胡、氐兵合計二萬七千八百五十九人。
剩餘在役漢兵三萬四千四百三十人。
第一軍為聯軍扶風軍:
偏將軍麴演,總兵力一萬二千四百六十四人;
中軍彆部司馬兼軍需彆部司馬韓焓;
宛馮校尉部,駐防司隸漢安郡杜陽縣、右扶風郡美陽縣及好畤鎮;
校尉韓春,兵力二千漢騎;
中軍彆部司馬韓介;
都尉韓貿;
彆部司馬韓帛,曲長薛河、曲長孫固;
彆部司馬韓璠,曲長涼方、曲長任飛;
都尉孫葦;
彆部司馬於寒,曲長康惠,曲長趙浹;
彆部司馬餘巨,曲長程戊,曲長法愷。
棠溪校尉部,駐防司隸新平郡漆縣:
校尉麴冰,兵力二千漢騎;
中軍彆部司馬麴光;
都尉麴芮;
彆部司馬麴匡,曲長麴泰、曲長郭佩;
彆部司馬麴威,曲長王署、曲長姚嵩;
都尉麴燦;
彆部司馬麴連,曲長呂盧、曲長馬誌;
彆部司馬麴麥,曲長方山、曲長吳辟。
新平羌騎部,駐防司隸新平郡栒邑縣縣城和豳鄉鎮,新平羌部落在漆縣;
牙門將韓章,兵力一千四百二十羌騎;
中軍彆部司馬左威;
校尉芒奢、注柯、東曄,各管四百羌騎。
北地郡盧水胡,暫駐防北地郡泥陽縣;
牙門將彭析,兵力二百胡騎。
校尉彭冉、彭旁。
司隸部;
中郎將韓隸;
中軍彆部司馬韓儉,直轄一百四十四羌騎;
司隸羌騎一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
校尉韓胡,兵力一千五百羌騎,不滿員;
中軍彆部司馬王布;
都尉韓積,彆部司馬梁胡,彆部司馬且亮;
都尉韓琿,彆部司馬良考,彆部司馬梁留。
司隸羌騎二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
校尉韓光,兵力一千五百羌騎,不滿員;
中軍彆部司馬黃發;
都尉韓晃,彆部司馬梁萬,彆部司馬且山;
都尉韓化,彆部司馬良魯,彆部司馬梁西。
司隸羌騎三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
校尉韓品,兵力一千五百羌騎,不滿員;
中軍彆部司馬徐然;
都尉韓壇,彆部司馬梁世,彆部司馬且原;
都尉韓飾,彆部司馬良飛,彆部司馬梁衛。
司隸羌騎四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
校尉韓亥,兵力一千五百羌騎,不滿員;
中軍彆部司馬李悌;
都尉韓況,彆部司馬梁布,彆部司馬且立;
都尉韓伉,彆部司馬良繼,彆部司馬梁條。
司隸水軍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及三輔各重要碼頭;
校尉李門,兵力五百名漢射手,二百名船夫漢步兵;
中軍彆部司馬張繽;
都尉徐齊、曹冒、侯格、郛禮。
第二軍為聯軍京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