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成公英在妻女被劫走後不久就生了大病臥榻不起,韓遂每日處理完公務回家前都要路過成公英家去探望一次。
在軍師府參軍的協助下,韓遂數日內終於將聯軍九軍重新整編,晉升了許多將領,依然保持九軍,各軍領軍偏將軍重新做了任命,軍中各部有跨軍調動。
缺少一批曲長、中軍彆部司馬,暫由上司兼任,待戰後再從百人長中選拔。
整編後,韓遂再從中抽調四萬戰力最強的士兵去潼關前線。
截止至今,聯軍漢兵二萬九千七百七十七人,羌、胡、氐兵七萬零五百六十五人,合計十萬零三百四十二人。
第一軍為聯軍扶風軍:
偏將軍麴演;
中軍彆部司馬兼軍需彆部司馬韓焓;
棠溪校尉部:
校尉麴冰,兵力二千漢騎,全部去潼關;
中軍彆部司馬麴光;
都尉麴芮,駐防司隸漢安郡杜陽縣、右扶風郡美陽縣及好畤鎮;
彆部司馬麴匡,曲長麴泰、曲長郭佩;
彆部司馬麴威,曲長王署、曲長姚嵩;
都尉麴燦,駐防司隸新平郡漆縣;
彆部司馬麴連,曲長呂盧、曲長馬誌;
彆部司馬麴麥,曲長方山、曲長吳辟。
北地郡盧水胡,暫駐防北地郡泥陽縣;
牙門將彭析,兵力一百八十胡騎。
校尉彭冉、彭旁。
司隸部,轄新平羌騎校尉部、司隸羌騎一、二、三、四部;
中郎將韓銅,總兵力四千五百羌騎;
中軍彆部司馬左炅;
新平羌騎校尉部,駐防司隸新平郡栒邑縣縣城和豳鄉鎮,新平羌部落在漆縣;
校尉左威,兵力一千五百羌騎,其中一千騎去潼關;
中軍彆部司馬,空缺;
校尉芒奢、注柯、東曄,各管五百羌騎。
司隸羌騎一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
校尉王布,兵力七百五十羌騎,不滿員,其中二百五十騎去潼關;
中軍彆部司馬,空缺;
都尉梁胡,彆部司馬且亮;
都尉良考,彆部司馬梁留。
司隸羌騎二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
校尉黃發,兵力七百五十羌騎,不滿員,其中二百五十騎去潼關;
中軍彆部司馬,空缺;
都尉梁萬,彆部司馬且山;
都尉良魯,彆部司馬梁西。
司隸羌騎三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
校尉徐然,兵力七百五十羌騎,不滿員,其中二百五十騎去潼關;
中軍彆部司馬,空缺;
都尉梁世,彆部司馬且原;
都尉良飛,彆部司馬梁衛。
司隸羌騎四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
校尉李悌,兵力七百五十羌騎,不滿員,其中二百五十騎去潼關;
中軍彆部司馬,空缺;
都尉梁布,彆部司馬且立;
都尉良繼,彆部司馬梁條。
司隸水軍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及三輔各重要碼頭;
牙門將李門,兵力五百名漢射手,二百名船夫漢步兵;
中軍彆部司馬張繽;
校尉徐齊、曹冒、侯格、郛禮。
第二軍為聯軍京兆軍:
長陵令兼偏將軍蔣石;
中軍彆部司馬兼軍需彆部司馬韓具;
合伯校尉部;
校尉蔣理,兵力二千漢騎,全部去潼關;
中軍彆部司馬胡富;
都尉蔣貝,駐防司隸京兆尹長陵縣;
彆部司馬蔣泉,曲長秦徽、曲長姚映;
彆部司馬張繭,曲長馬亮,曲長應湯;
都尉蔣全,駐防司隸京兆尹長安縣;
彆部司馬蕭立,曲長陳番、曲長李始;
彆部司馬韋慈,曲長曹珀、曲長毛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