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第一零六章_[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繼承皇位了_思兔閱讀 

106、第一零六章(1 / 2)

[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繼承皇位了!

儘管每一次都被兒子噎得不清,康熙已經被胤礽鍛煉地越發粗壯的神經已經能夠促使他不動聲色轉移話題。

不轉移話題還能咋?和兒子死磕到底嗎?到時候不是胤礽鑽牛角尖進死胡同,就是他們父子二人一起鑽牛角尖進死胡同。胤礽的小腦袋瓜被仙獸影響著充滿了潛力,可他現在太小了,他甚至都不能夠駕馭自己所能夠學習到的知識。有仙獸白澤在,康熙可以相信這些都是“正確的”,但作為大清帝王,他卻不認為其中有一些是“適用的”。

他也不可能不教這兒子了,自己選擇的繼承人,都培養到一半,眼看小白菜就能在他的傾心澆灌下長成成熟的大白菜,康熙可舍不得不教了。

捏著鼻子認了嗎?

帝王想想又覺得有點虧,這孩子每一次小嘴喋喋不休都是因為顧及太少,見識太少,於是張口空談。

“你說的不錯,實踐比什麼都重要,”康熙眯了眯眼,當即傳令下達“命太醫院院使,攜兩位院判前來,六位禦醫前來。另,宣起居注官。”

起居注官,那是為汗阿瑪記錄言行的,招他來乾什麼?!

胤礽直覺不妙“汗阿瑪,您召那麼多禦醫前來,萬一大家誤會您生病了怎麼辦?”

康熙對梁九功囑咐“你對院使與院判解釋清楚,並且差人告知後宮,朕召集禦醫前來是為政務問話,並非生了病。”

徹底將胤礽的路子堵死了以後,在等候太醫院眾人前來期間,康熙手指敲敲桌麵,對胤礽道“太醫院是大清管醫者的地方,帝王後宮、諸王宗室、朝廷官員,甚至於軍隊中的軍醫,監獄中的獄醫,皆出自太醫院。”

“你所說的考核選拔醫官,也歸太醫院管,此次你提出的朝堂官員七十歲以上派遣太醫就診之事,亦是遞交於太醫院行為,派遣醫官前去,”康熙道“分科?太醫院中亦有分科,就連你那‘不孕不育研究莊子’,最終也是由太醫院接受管理。”

太醫院的職責還包括了醫療行政,包括科舉會試的時候也會隨派醫官,還有如果地方上有了傳染病,也是派遣太醫院中的醫官前去。

待太醫院最高,正四品院使攜院判及太醫來到禦前,看過去全都是年過半百的老人了。

“臣等叩見皇上。”

康熙示意專修起居注的官員準備好筆墨,對胤礽道“好了,劉院使、崔院判與薑院判都到齊,保成之前未說完的理論,如今可以對著真正的行家們說了,他們的實踐經驗,比朕比你更加豐富。”

太醫院來的醫官們紛紛看向了小小年紀的胤礽,而剛對康熙說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胤礽,這會兒與太醫們大眼瞪小眼。

劉院使是太醫院裡最大的官了,整個太醫院的行政管理都出自他的手。

這會兒皇上讓他們與太子殿下溝通,見多了各種病患,與許多人打過交道的劉院使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年輕時候給鼇拜治理瘧疾,中年時去寧古塔做派醫,還隨行皇上前去蒙古,與蒙古醫切磋技藝,回到京城開始接手管理太醫院事務,如今六十歲的劉院使善於圓滑地與各種人周旋,這會兒亦是微笑溫聲問胤礽“不知太子殿下有什麼樣的疑惑,也許臣可以為您進行解答。”

崔院判與薑院判胤礽認識,都分彆給他看過牙,給阿珍看過隱疾,加上另外六人,胤礽一眨眼,頭皮發麻。

孤被九個老爺爺包圍了!

在大清學醫可不容易,十年初出茅廬,二十年方可稱懂行,三十餘年可入行,官至六品太醫的年紀就不會小了。所以果然還是缺少大規模培養基礎人才嗎?

胤礽調理清晰地將自己此前與康熙的討論理論知識一一說出。

“眾位院使、院判、太醫,孤此前與王熙王大人一同提出令年邁官員養老就醫一事,如今可能已經實行了吧?”

劉院使頷首微笑道“太醫院接受到行文後,已經派遣太醫、醫士前去為年邁祈休的老臣就診,並建立醫者文書存檔,隨時可為其出診。”

胤礽問劉院使“若是祈休老臣去了地方上,不在京城呢?”

“地方上亦派有太醫及醫士,為當地年邁老臣就診。”

但是那人數絕對不會多,比如寧古塔醫,朝廷派遣萬裡挑一,就那一個駐守,簡直是寶貝金疙瘩。

“孤可以知道約派遣有多少人嗎?”

劉院使看向康熙,康熙道“無論太子問什麼,據實回答。”

於是劉院使告訴胤礽幾乎每一個縣城都能夠平均安排到一位太醫與兩位醫士,每一個城大約有兩位太醫,每一個省約有十位至十五位不等,而太醫院中值守太醫約百人,醫士約三百人,時常要為京城達官顯貴出診,亦要為帝王隨行做準備,若各部行文下達來太醫院要求派遣太醫,亦需抽調人手。因此,太醫院時常因人手不足,而從各地正選民間大夫,又設立考核。

在劉院使看來,如今太醫院還是非常缺乏人手的,尤其在王熙提出為年邁祈休朝臣就診,亦照顧到地方,人手就更加不夠了。

“孤知道不能多招募、培養一些醫士嗎?若按照一縣城一位太醫這樣的數目,豈不是非達官顯貴不可治病?如果要管理民間大夫,太醫院可以管的上嗎?”

“尋常富戶,會去尋民間大夫看診,隻是民間大夫所學參差不齊,有庸醫亦有良醫,對於民間行醫的郎中,太醫院也伸不出手去管理,也不好管理。”

“那麼若要篩選出良醫,由官府為良醫分發證明呢?”

“若是有治愈效果的良醫,即使沒有官府證明,百姓們口耳相傳,找他就診的人就能夠從城南排到城北,”劉院使微笑道“而庸醫若一直是庸醫,百姓會上報官府,如此一來,官府為良醫發證明就沒有多麼大的意義。百姓們得了疾病,多是找郎中,小病也就算了,像傷寒、像痹病、像是長膿包、或是調理身體民間大夫可以解決一些。”

但若是得了更大的病,那就隻能聽天由命。

胤礽“……”

其實有一些百姓沒有餘錢,一輩子都是不看病的,得了傷寒就熬過去,得了痹病,痹病就是頸肩腰腿胳膊酸麻痛之類的吧?也是熬過去。畢竟民間大夫也不多的樣子。

劉院使問道“太子殿下還有其他疑問嗎?”

大清的醫者基礎太少了,行醫之人還沒有係統教學過,並且人數堪憂,小朋友不如問一問興辦醫學,辦醫校來培養醫學能不能行,小美為大清落後的醫療條件感到惋惜。

“孤欲興醫學,若有官府辦醫校,培養醫者,能否令更多人能夠看上病?”

劉院使輕笑道“學醫並不容易,且古往今來,醫之一道皆是師傅帶徒弟,若無良師親切教導,徒弟恐怕難以成良醫。外麵如今流傳的醫書,有唐醫、宋醫、元醫、及前明醫留下的典籍,民間之醫自學成才者,有之卻少,那些醫典需要時間來琢磨,世間疾病之多非人所能想象,短則二十年,多則三十年,方能成。殿下欲興醫學,辦醫校,若皇上許之,太醫院得各部行文,會派遣醫術高明者前去教學,但還請殿下做好心理準備,也許曆經三十餘年,也不過培養出百餘人,做不到令天下人能夠看得上病。”

“那若是分科呢?看痹病的醫者就隻看痹病,看傷寒的醫者就隻看傷寒,大批量培養隻治一病大夫,假設隻要學習診治痹病,需要多久能夠培養出人來?”

劉院使驚訝道“若如此,可能五年即可培養出能夠治痹病的大夫。”

劉院使在與太子殿下對答時,崔院判、薑院判二人皆欲言又止,其餘太醫亦憋的臉色通紅。

胤礽轉過頭問道“崔院判有什麼想說的嗎?”

崔院判道“痹者,源於疲,淤血不通,不通則痛。而緩解其症者,需學會通淤之術,如針灸、推拿。分科培養,自可快些解決大清缺乏醫者問題,可培養出來的不過是些精於手工活計而無醫術知識沉澱的江湖郎中,快速培養之法培養不出真正精通醫術之人。”

胤礽受到他提醒,眼睛一亮“既然如此,采取分級之製,分低位郎中,解決大清大部分小病,又設高一級郎中,期間設置考核,培養出來的人如同放平的三角,底下是學藝粗略但可治如痹症、風寒,開設簡單藥方的郎中,而最上層,則是真正醫術精要的大夫。醫者也可如做官一樣,分品級。”

薑院判解釋道“太子殿下,沒有單獨教授痹症的醫書,而世間痹症千千萬萬,醫者診治時,多少憑借自身行醫經驗。”

“況且沒有培養出全科皆通的大夫,若遇上有人內臟出了疾病,而表現出痹症,到時候痹症大夫按照治療痹症的方法來治,豈不是還會犯下大錯?”

“大清現在是從無到有,現在問題是無,”胤礽吸收夠了太醫們的理由,提出自己的想法“沒有單獨的醫書,那就令懂得此症的太醫們去寫醫書。有一種疾病,隻要有一個人會看,讓他將方法寫下來分享,豈不是就能有更多生病的人獲益?”



最新小说: 重生1985,開局荒地六十畝 穿書七零,反派竹馬你輕點寵 重生後中獎8億怎麼花 我靠燒香爆紅娛樂圈 神刀手 藥神,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鳳凰涅盤:太子妃她手撕渣男賤女 重生之景泰大帝 原神:執行官就不能擺爛了嗎 從低武開始肝到萬界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