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繼承皇位了!
康熙“……”
胤禛“……”
許是覺得自己說話太隨意,胤礽還補救了句“兒臣也不是在輕視文人們寫的文章,但是雜誌這東西到底沒有書籍那樣嚴肅,看它是令人感覺到身心愉悅,飽含娛樂性質的一種書籍。閒來無事看看,又能漲漲見識,比話本更實在有用,比正經書又更有趣,而且它是期刊,定期發行,看了第一刊還有第二第三刊,如此能令喜愛看的人養成習慣,逐漸樹立起京城雜誌的‘招牌’。其實兒臣覺得,京城期刊由官府負責,發行的內容已經挺嚴肅的了,如果能促進民間的雜誌發展就更好了。”
“比如說介紹服裝的雜誌,介紹美食的雜誌,甚至還有遊記、話本連載等類型的雜誌,還有人物誌,對古書的考據也可以單成一誌。”
官府向天下文人征稿,已經是具有巨大突破的大手筆了,胤禛自認了解康熙,以上一世對他的印象,汗阿瑪與他一樣,都是奉行控製言論以維護統治,對於文的駕馭,胤禛采用的是嚴厲嚴懲的態度,比之康熙更甚。
而他的繼承人弘曆沿襲了他對民間書籍的嚴格控製態度,進一步壓抑文人,采用愚民之策,直到天下順服,四海升平。
胤禛欲言又止,想要對太子“開放學風”的態度說教兩句,奈何汗阿瑪與其他皇子皆在,他一直以來維持住的低調形象,令他成了這個時候最不適合開口的人。
康熙的神色看不出息怒,似乎早就料到了胤礽對開放學風的態度。
“若是讓容若知道他辛苦弄出來的雜誌成了你上茅坑時看的讀物……”
“容若他會這樣辛苦,不是因為他負責整編雜誌,而是建了一整個審稿、修編雜誌的體係與部門,萬事開頭難,現在累一些,以後的雜誌部門就能順利自主地運行了。兒臣說的也不是真將這一冊當做上茅坑的讀物了,隻是想要告訴汗阿瑪,雜誌隻是小物,您彆這麼嚴肅慎重。”
胤祉左看看,右看看,見帝王麵容嚴肅與太子談論,自知插不上嘴,隻能豎起耳朵聽,想要趁機多學學,奈何他們說的話他隻聽懂一半。
倒是胤禔,見太子與帝王之間談論正事時你反駁我,我反駁你的態度,若有所思。
“朕嚴肅慎重?保清,你來說說官府征文一事其後代表了什麼,”康熙挨個點名自己的兒子們。
胤禔道“官府向天下文人征文,有利於拉攏文人,但是也會造成言論不可控,而文人寫作逐漸大膽。隻雜誌一物,即可代表官府對於文氣將要開放的態度,文人眾多而民間私自寫書之事屢禁不絕,更有不利於大清的言論會流傳。所以兒臣覺得,官府征文就夠了,不能開放民間自己出雜誌。甚至於對各地書籍的刊印與發售,也應當嚴密管控。”
“監管是一回事,引導又是另一回事,”胤礽教育起胤禔來,語重心長“關於文的管理,堵不如疏,大清對於書籍的管理起自汗阿瑪臨朝以後,但是這類管理衙門還需要進一步改善運行方式。對於書刊、歌曲、戲曲編排等創作,起到正確的輿論引導,也需對民間的創作方向進行引導。”
“應當以引導取代控製,以審核湮滅錯文。這個部門非常重要,因為有了它,就可以為朝廷進行正麵消息的宣傳。朝廷對於輿論的宣傳手段太單一了,以至於百姓與官府之間,形成了一道天然鴻溝,民間看官府,就像在隔岸仰望大山,看不清晰,全憑臆測,稍有人一引導,即對官府產生不信任,甚至仇視。頒布政令既然惠及百姓,而百姓們本就有想要了解國家政令的訴求,宋代邸報流行,曾經也有民間各類小報產生,卻因太過散亂,言語毫無顧忌,以至於被官府禁止。要避免這些問題的產生,將監書司完善成一個集合引導、審核監管、宣傳於一體的部門就顯得尤為重要。”
胤礽說的時候,看的是康熙,這一回不僅是他與汗阿瑪二人之間的交談,更是在兄弟們的麵前,將自己對於大清對文學控製一時的見解說出來。
正如他之前在朝政上提過一嘴的,對於需要出版的書籍進行審核,頒發書號,沒有書號的書籍一律不允許刊印,這類的提議,都是加強這個部門威信。
胤禛聽著,心裡對胤礽開放文風的作為尤其不支持,在他看來,費那麼多心思去做什麼引導,去做輿論宣傳大可不必,朝廷控製著天下,將有反心的殺死,將順從的留下,這就夠了,何須成立一個部門,對為那些士人、百姓做考慮?
若他在位,必定是不願意花心思在這上麵的。比起費儘心思去引導,直接了當的控製起效最快,做起來也輕鬆多了。
然而他看汗阿瑪的態度,似乎並沒有反對太子,甚至若有所思,似乎真在考慮這裡麵的可行性。
胤禛皺了皺眉汗阿瑪受太子影響的不輕。
胤禔也提出異議“何必花心思去將本來很簡單的一件事弄的那麼麻煩?”
胤礽笑道“當然是因為這件事很有挑戰性啊!從古至今從未有人做到過,到了大清卻有了,豈不是開了曆史先河?日後史書上記錄,也會說汗阿瑪是開明之君,廣開言論在自古都是一種美名不是嗎?”
為了大清的未來,為了咱們的子孫後代,他們麻煩一些,子孫後代們就輕鬆一些。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小美興奮地搖尾巴,誇獎他連“廣電總菊”的前身都想出來了,真是聰明的大朋友。
但從小美的反應來看,胤礽知道,自己所堅定要走的路是正確的路,是符合到達未來發展的路。
康熙道“老三老四呢,你們怎麼說。”
胤禛憋了一肚子話想要與太子說,他反正是不讚同太子的觀念,對待天下人可不能寬容,寬容了反而會讓有反心的人得到機會,寧可錯殺都不放過,這就是他執政的理念。
他先去看胤祉,想等著他快點說完,自己醞釀起了腹稿,打算模仿一下四歲時太子那天真無邪的口吻,去將事兒給戳到點子上。
胤祉猶豫了下,很沒有原則地說道“雖然兒臣沒有聽懂,但是兒臣覺得太子二哥說的有道理!”
沒聽懂卻覺得有道理,這又是個什麼說法?
康熙語塞了一瞬,瞅瞅老三老四兩個小豆丁,無奈道“罷了,朕問你們做什麼,老大還懂事一些,你兩還那麼小,跟著好好學就是了。”
胤禛的胸口悶了一瞬,一肚子話憋著,卻讓老三給放了個無形的塞子堵住了嘴,難過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