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南侵,這場戰爭給南宋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人員傷亡。
最終,金兵從完顏宗弼全部撤出宋國疆土,回到會寧而結束。
此時此刻,趙濤正站在被金國第一所攻破的城池牆頭,他默默地注視著眼前這座曾經繁華如今卻已破敗不堪的城池,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
城牆之上,風聲呼嘯,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戰火與廝殺。趙濤靜靜地佇立著,目光掃過那殘垣斷壁、
剛剛插上守軍嶄新的旗幟以及血跡斑斑的地麵。
趙濤突然聯想到,半年前那些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他們或許曾有過歡笑和淚水,但現在一切都化為了泡影。
趙濤的心情沉重無比,他知道這場戰爭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損失,更是無數生命的消逝和家庭的破裂。
趙濤思考著戰爭的殘酷性,思考著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儘管如此,趙濤堅信,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貢獻,哪怕隻是微小的一步。
這段經曆應該能打醒宋朝朝堂上那些醉生夢死,坐在功勞簿上打算吃好幾輩子的貴族吧
也能提醒所有人珍惜和平,努力去提高國家的國防力量。
趙濤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對著身後的官員,勉強的擠出一絲笑容。
這次
趙濤身後,並不是呼延灼,童祿,盧俊義,嶽飛一些武將。
都是地方上的行政長官。
也是這次天爐計劃的執行者!
這些人有趙濤熟悉的麵孔,有不熟悉的,
即使熟悉的麵孔趙濤也記不起叫什麼名字!
看著這些臉上多少都有些抑鬱的官員,趙濤沒辦法告訴他們,理想和現實是兩回事。
同樣那些臉上沒有抑鬱的官員也來不到趙濤身後,因為那些人大多數拋下老百姓,拿著從百姓身上剝削的民脂民膏跑路了,還管你什麼皇子的命令,宋朝的法紀!
趙濤歎了一口氣。
突然想起他初中學的一首詩歌,具體誰寫的,趙濤記不住!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趙濤重複了好幾次最後兩句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的聲音帶著一種深深的無奈和悲哀,讓本來就很壓抑的氣氛,更顯的淒涼。
身後的官員們聽著趙濤的朗誦,心中也不禁湧起一股沉重的情緒。他們都是經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官員,對文學藝術有著深厚的造詣。此刻聽到趙濤如此貼切地描繪出眼前的景象,以及表達出內心深處的感慨,不禁為之動容。
這首詩不僅意境深遠,而且文字優美,讓人感受到詩人對百姓的牽掛和對國家遭受戰爭的無奈。
官員們紛紛感歎趙濤的才華,同時也被詩中的情感所打動。他們意識到,這位年輕的皇子不僅僅是一個打仗的天才,更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心係百姓的人。
一個職位比較高的官員叫嚴興
大著膽子“公子,憂國憂民,請節哀!”
沒回頭,淡淡的說到
“是該節哀啊,我們這些身上背負著成千上萬個百姓官員,不該沉浸在悲傷的感慨和無聊的情緒中。”
嚴興不知道怎麼接趙濤的話,隻能像其他官員們一樣沉默不語。
趙濤也知道自己說這些話,
等同雞同鴨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