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大帳內,十餘名將領已經分列兩旁,恭候在此。
眾將雖然有些疲憊,但都士氣昂揚。
偶爾有人對著主座旁的軍事輿圖竊竊私語,但大多數都安安靜靜地等待著他們的軍魂關羽前來主持會議。
帥帳正中間是大量斥候傾心儘力打探信息而製成的戰場沙盤。
沙盤上,一條水道分割兩座城池,東去後又直轉南下。
北側城池略小名為樊城,曹仁便領兵數千駐守在裡麵。
漢水南側的稍大的則是聞名天下的襄陽堅城,由魏國平狄將軍、盧亭侯呂常領兵數千駐守。
便是這兩座高高的城牆如同王八殼般,讓漢軍遲遲無法吃下這兩股魏軍。
古代的城牆,大部分並非我們看到的紫禁城、南京城那種磚石結構的城牆。
那種城牆造價太高了,普及年代也晚。
三國時代的城牆構築都是夯土牆,這種牆在秦漢時代技術就已經成型,扛衝城車擊打,扛拋石機轟炸的能力已經非常強,是古代築城城牆的主流存在。
唐宋時期,為了提高牆體的強度和穩定性,人們開始在夯土中加入稻草、麥秸等有機材料。
元明清時期,版築夯土牆成為了主流,且結構更加穩定,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樊城就是最典型的夯土城牆。
襄陽的城牆稍微不一樣,其內以土夯築,外砌大城磚,如此構造便已經讓襄陽榮獲‘華夏第一城池’的美譽。
除了城牆高大外,襄陽城易守難攻的原因還在於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一句話總結,就是山包水,水包山,極具地利優勢。
從高遠的視角來看,襄陽的東北是桐柏山,東南為大洪山,西北為武當山,西南則是險峻的荊山。
南部則是緊貼峴山建立,北邊緊貼漢水,在群山之中漢水穿過流入長江,形成對襄陽的絕對保護。
三麵環山,一麵是水的格局,是它能成為中原千裡平原定海神針的根本原因。
想要進攻襄陽,走南邊的峴山根本不可能,貝爺來了都得脫層皮,更彆說行走大軍了。
唯有從北麵漢水登岸列陣,正麵進攻。
而要想在正麵進攻的時候,不被背後的敵軍包餃子,就得先把漢水北邊的樊城打下來。
這便是漢軍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這個時代工程手段十分匱乏。
低級點的是起土丘,雲梯蟻附。
這基本上是找死,用人命堆,攻城方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兵力不夠的情況下很可能反而把自己打崩潰。
中級點的便是借助大型攻城器械,如箭樓、衝城車、拋石機,或者人工挖地道。
很可惜,由於糜芳傅士仁拖後腿,即便是劉禪後來全力供給前線,但直到現在也依舊無法拿出足夠的攻城器械。
至於挖地道,北方可行,但在這裡也不可行。
樊城築城距離漢水太近,土壤水分太大,根本撐不起來太長的地道。
最穩妥的辦法便是將城池圍困起來,耗光守城軍的糧食,或者老天爺發威弄點洪水隕石什麼的。
目前漢軍對於拿下這兩座城的戰略主方針便是圍困消耗守軍糧草。
原本一開始的時候,前線漢軍頗是人心浮動的,因為後方供應補給的狀況是不悉相救的。
關羽甚至宣布回去就問罪糜芳傅士仁來穩定軍心。
但現在,前線眾將士軍心穩定、士氣高昂。
因為公子劉禪接手荊州事務後,咬緊牙關勒緊褲腰帶地全力向前線輸送糧草軍資,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一次延誤、短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