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這二十萬戶隻是各地官府賬冊上的數目,並不是朝廷掌握人口的全部。
戶籍民相當於是有身份證的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漢民,是大漢朝廷的納稅人。
劉備稱漢中王是如漢初故事,因此土地稅也是劉邦時期的‘十五稅一’。
田稅其實並不多,真正的重稅其實是人頭稅,也就是賦稅中的‘賦’。
未成年的稅收叫做"口錢",七歲到十五歲的未成年小孩的人頭稅收,稅收是每年二十錢。
成年人則是每人每年交納"一算",也就是一百二十錢。
這一點,朝廷堅持男女平等、絕無偏私,都得交錢。
稅收方麵真正做到婦女能頂半邊天,領先時代好幾個版本。
並且朝廷鼓勵生育,女子十五歲成年後若是還沒有出嫁,那麼要每年繳納五算,六百錢。
對富貴人家的小姐來說這點錢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底層老百姓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編戶民除了經濟上要納稅,還要體力上為國家效勞。
他們需要服徭役,包括兩部分,力役和兵役。
大漢的法律明確規定大部分男子必須服役(少部分根據不同的官職會有不同的調整,有的人也會花錢請彆人替自己去)。
力役:又叫做"更役":成年後每年都有一個月服役,一般都是做苦力活。
兵役:郡國服兵役接受軍訓當一年大頭兵,然後就是去邊疆服役一年。
正常情況下,戶籍民一輩子就當這兩年兵,但是力役卻貫穿整個勞動年齡階段。
除了戶籍民之外,朝廷其實還掌握著彆的人口。
首先是兵戶和吏戶,並不記入編戶齊民。
兵戶不繳納人頭稅,也不服徭役,隻繳納十五稅一的田稅,以及出一個勞動力服兵役。
有時候士兵也會根據軍事需要而進行軍屯,糧食歸軍隊所有。
吏戶則是中央和各郡縣的屬吏戶口,當然也包括基層的鄉三老、嗇夫,遊徼等。
以平均每戶人家有口四個半來算,如今蜀漢在益州有兵戶六萬戶。
這便是足足二十七萬人口。
吏有三萬戶,他們生活水平要好於其他,以平均五口之家來算,計合十五萬口。
還有就是朝廷專門控製的糧食生產者,即屯田客。
他們隻需種地繳納糧食,其他人頭稅、徭役什麼的,跟他們都沒有關係。
這些人,通常歸屬於左將軍幕府,也就是由署左將軍府事的諸葛亮掌控,不計入當地戶籍。
益州有屯田戶四萬五千戶,近二十三萬人口。
綜上所述,蜀漢朝廷在益州實際控製人口,是三十三萬五千戶,一百五十五萬人口。
但這還不到益州真實人口的一半。
劉禪記得曾有史學家估算過,蜀地世家豪族的蔭附戶口,約在四十萬戶,一百八十餘萬口。
此外還有一大堆不計入統計的少數民族。
這就是漢末的生態,豪強們的整體實力並不弱於朝廷。
因此從實力的角度出發,統治者也不會采取太激烈的策略。
連性格耿直的劉禪都需要采取溫和手段。
正月十五大朝會之後,下一個重要日子便是二月二,龍抬頭。
到時候,老劉這個漢中王將會舉行籍田之禮,拿著農具比劃兩下,意為勸課農桑。
而劉禪比較實際,他真的下地乾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