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靠近卑水後,斥候再也尋不到聚落。
能遇到的漢民都遷徙到安上縣登記造冊,成為蜀漢朝廷所能掌控的動員力之一。
這個過程很順利,讓劉禪感到驚異。
諸葛亮告訴他,這是因為這些“蠻夷采集狩獵為生,不知農事而輕之。”
劉禪點頭,農業、畜牧這些確實有一定門檻,不是看看就能學會的,需要有人手把手的教。
高定元確實不懂農業,在當下的戰爭期間,他對漢人的不信任也展露了出來。
他並沒有征召那些投靠自己的漢人小豪強加入大軍,而是讓他們捐獻錢糧兵器後老實待著。
因此,這些大豪強被敲掉之後,像鵪鶉一樣歸順高定元的地主們都窩在家裡,緊張兮兮的關注著這一戰。
整體來看,漢軍緩進的策略比較成功。
高定元確實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在卑水縣。
他的盟友,斯都耆帥李承之、蘇祁邑君冬逢、北徼捉馬首領魏狼也都帶著自己的青壯部眾前來參戰。
浩浩蕩蕩三萬人,依靠地形在周邊修建了幾十個營寨,仿佛構成了牢不可破的防線。
周圍也沒有允許漢軍能繞過去的森林。
側翼有友軍護持總是讓人安心的,因此他們對於此戰較為有自信。
其實,劉禪、諸葛亮和楊洪等漢軍高層對此是樂見其成的。
敵人數量雖多,但雙方的兵員素質相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西路軍的士兵都是經曆過嚴格訓練的職業兵。
尤其是劉禪的那三千乾天衛軍和陳到率領的六百白毦兵。
同等數量的話,整個南中找不到任何能與之抗衡的部隊,堪稱同階無敵的存在。
大軍之中作戰經驗最少的也是當年跟著老劉奪取益州的那批,後來四處平亂、漢中之戰都有參與。
他們是見過血的,有紀律、懂軍規,能夠熟練進行戰陣配合,令行禁止且裝備精良。
所以,不怕敵人不聚集,反而擔心他們退入山林打遊擊。
若是那樣的話,恐怕就要陷入無休止的戰爭泥潭中。
而之所以不說緩進是非常成功,是因為有的人沒來。
雍闓,高定元的盟友之一並沒有第一時間趕來。
他還在死磕他那該死的永昌郡。
雍闓的攻城手段挺落後的,南中這裡太閉塞了,簡直可以說是落後於中原三十年。
雍闓麾下部隊的戰鬥力,就像是中原地區剛剛大亂的時候那十八路諸侯中湊數的那些家夥。
不能說一模一樣吧,隻能說毫無區彆。
若不是有了東吳的武器甲胄支援,雍闓部隊的戰鬥力也就跟最初起義的黃巾軍差不多。
一開始見到高定元催促自己出兵的使者的時候,雍闓是想過要帶兵來援的。
但後來打聽到漢軍行進緩慢,便認為這是因為漢軍無法適應南中的環境,以至於水土不服而行動遲緩。
他認為時間是站在自己這邊的。
於是他對使者說:“現在他們剛剛進軍,士氣正盛,我們應當避敵鋒芒,過不了多久,他們便會生病,到時候就能輕易將他們擊退了。這是符合兵書上的道理的,你這樣回複夷王吧。”
雍闓固執己見,使者隻能無奈離去。
當然,即便沒有雍闓,卑水一帶的蠻夷聯軍依舊是在數量上取得了對漢軍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