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方麵此時還不知道江東這邊的使者在趕來的路上,季漢的高層已經做了幾次作戰會議。
討論的當然是北伐的事宜,當先一個難題便是補給問題。
漢中是四川盆地的北大門,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它的存在能阻擋外敵入侵。
是沒錯,但同樣也是遏蜀之地,對於從蜀中向北方的出擊同樣困難重重。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的秦嶺天險不是誇張,而是寫實派。
雖然有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經典戰例在前。
但是如今季漢君臣卻是無法複刻,甚至連模仿都做不到。
原本,從蜀中北出抵達隴右的有祁山道,北出抵達關中的有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和陳倉道。
在西漢初期,祁山道和陳倉道是依托西漢水和嘉陵江全程可通航的。
秦嶺山脈雖然難走,但全程水路暢通的這兩條路在當時其實並不艱難,屬於說走就能走的類型。
而且西漢水和嘉陵江連接處有天池大澤,提供充足水量抬高水位並使水流平緩,對於運輸船隻來說十分友好。
但是,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
公元前186年,西漢時期武都道發生了一次規模約為6-7級的地震,地震強度高不說,餘震還持續了足有八個月。
強烈的震動使得陝西寧強漢王山一帶的山體發生巨大滑坡。
天池大澤被填成了山,低地變高地。
河流水道因此被阻斷,河道就這麼被截。
而且水位下降,根本行不了大船;水流變得湍急,小船容易翻船。
水路不再可靠,糧道運輸難度大了十倍不止。
矮子裡麵選將軍,對於大軍行軍來說,五條道路中,依舊是西邊的祁山道和陳倉道最佳。
因為這兩條路稍微寬點、也較為平坦。
而子午道最窄、最險,儻駱道次之,這兩條路可走小股部隊,但絕難走大部隊。
而褒斜道則是中規中矩。
因此,老劉和諸葛亮、法正、黃權等一群季漢君臣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討論後,覺得還是得走祁山道或陳倉道。
至於具體要走哪個,便是戰略方麵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走陳倉道就是打長安,然後以長安為據點,在關中大平原上與曹魏的數萬步騎展開大軍團決戰。
長安舊都是季漢的精神家鄉,曹魏肯定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這裡也是他們嚴防死守的命門。
一旦打這裡雙方必然是全力以赴的拚出勝負。
這個戰略極其冒險,關中大平原是當年秦朝的根基,是第一大糧倉。
儘管現在那裡人煙稀少、田地荒蕪,但那裡依舊是平原。
大平原之爭,誰塊頭更大,誰就能鋪開更多的兵力,形成以多打少的兵力優勢。
顯然,這方麵季漢這邊不占優勢。
除非大軍的統帥臨陣指揮能力很強,麵對更多數量的敵軍依然能夠指揮若定、野戰而勝之,否則這就是在冒險。
老劉吃不準,諸葛亮是堅決不同意冒險,因此這個方略被否了。
不如采取穩妥的戰略出祁山道,先拿下雍涼占據地利,然後逐步蠶食關中。
隴山的存在讓隴右地區對關中的戰略優勢非常明顯。
關中平原和隴右高原海拔相差一千多米。
隴山東邊陡峭,西邊平緩,占據此地後敵人若從東邊來打,就必須是仰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