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穩定北方,另一方麵則是挽救自曹操以來魏國在北方越來越薄弱的統治力。
從北方南遷太多的漢人了,胡人數量太多了,稍微英明些的君主都能看出來這樣下去早晚出事。
曹丕在不犯病的時候還是能稱得上一個英明君主,所以他能看出來這個隱患。
內遷漢人很多時候是不得不為之,一方麵是為了應對南方兩個割據勢力。
另一方麵則是為了遏製胡人和遼東公孫氏搶奪人口。
胡人逐漸強盛有兩個方式,一個是吞並其他部族,另一個則是擄掠漢人人口。
而遼東公孫氏,則是因為他們地處偏僻,中原河北的戰火不會影響他們,因此有大批的民眾去他們那裡避難。
而曆代的公孫家主,很是重視吸納這些流民,出台各種政策幫他們在遼東安家落戶。
曹丕其實對遼東公孫氏還是很忌憚的,尤其是這個公孫淵奪權成功之後。
遼東至今已曆四世,一個年輕的君主不一定是什麼好事。
年輕人太年輕氣盛,指不定會做出什麼讓人意料之外的事情。
自古以來,遼東地區僻處東北一隅,與中原的交通除了從山東半島渡海外,隻能通過險要的遼西走廊。
以致中原文明對該地區的滲透非常緩慢,在春秋之前,遼東都是屬於東北蠻族的區域。
尤其是周武王殺死商紂王之後,商朝的大貴族箕子,逃到東北建立的箕子朝鮮跟周王室一直不對付。
周朝分封王室姬奭,也就是燕召公,跟箕子朝鮮打了幾百年的仗。
史書記載:‘召公以下九世無名無諡無年份,燕惠侯以下有諡有年份’。
當時周王室甚至以為燕國已經滅亡了。
直到第十代燕國國君出現在諸侯麵前的時候,各國都是嚇了一跳。
這時的燕國把箕子朝鮮給滅了,擁有漢文化的民眾才正式開始在遼東建立影響力。
而中原政權第一次在遼東設立地方政權,則要數到戰國時期。
燕國擊敗東胡等蠻族後設立的遼東郡,遼東自此得名。
遼東郡在秦漢兩朝都沿襲燕製保留了下來。
《漢書》有言:“上穀至遼東,地廣民希,數被胡寇,俗與趙、代相類,有漁鹽棗栗之饒。”
兩漢時期的遼東作為國家邊陲,居住人口並不多,而且經常麵臨異族的入侵。
其發展程度顯然不如中原地區,跟荊南地區差不多。
但另一方麵,這裡的自然資源又相當驚人,山珍、海貨等高經濟價值的東西非常豐富,經濟發展並不缺乏基礎。
如果碰到用心開發的明主,這片土地一定會發出璀璨的光芒。
漢朝遼東的疆土,東南的邊界在半島中部,漢江以北。
南邊與三韓接壤,東北邊則是與高句麗接壤。
然後在漢末天下大亂之時,遼東終於等來了它的明主。
董卓把持朝政之後,他的親信將領徐榮恰好是公孫度的老鄉。
在他的運作下,189年,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
從而正式開始了公孫氏對遼東數十年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