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在成都的時候,劉禪還命令太醫院出麵建立麵向民間的‘善堂’,治病救人同時精進醫術。
並且將治療普通百病的藥方公布出去,不為皇宮貴族獨享。
後來老劉可能是聽不習慣,於是下令,將‘善堂’改名為‘仁堂’。
如今既然朝廷遷都長安,太醫院打算在長安再建一座。
因為名字不能重複,但因為曾經有過皇帝賜名而不能輕易改換,於是長安仁堂最後取名‘同仁堂’。
劉禪得知此名的時候也是莫名其妙笑了一下,然後親自為其手書一副牌匾:
“但願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
而各地醫學院,劉禪也給贈送了寄語:“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所以各個醫學院都從中摳字眼,用‘仁愛’‘明達’‘淳良’之類的詞作自己的校訓。
醫學生的入仕,走的是太醫院考核渠道,跟法學生入仕走刑部招生一樣都是非主流渠道。
時間來到,建興元年二月九日,儘可能兼顧了公平性的科舉,在長安正式召開。
因為之前那次延期,倒是讓許多偏遠地區的士人受益,便是交州九真等極為遙遠的地方,要來參加的士人也能夠及時趕到長安。
即便如此,整個科舉的舉辦也顯得有些著急了,但是劉禪必須著急。
他要儘可能讓天下人熟悉科舉,接受考試,對科舉脫敏,乃至於認可其存在和意義。
當然,此時的長安因為先前的五經之論而冷清了許多。
不少士人因為武德充沛,不是在坐牢,就是在住院。
還有一批有理想有追求的士人,帶著他們那已經淪為野生學派的學說離開長安回到家鄉紮根。
當然,此時的朝廷與六年前當然不可同日而語,這一次的科舉盛況也是當年不可比擬的。
單從報考人數上,就已經比上一次的三倍還要多一點,而且來自五湖四海。
便是敵占區,也有大量士人投奔而來,江東士人、山東士人、乃至於河北士人都有。
此次科舉考試分文舉和武舉,他們一同進行。
科舉禮部主持,文舉有吏部協助主持,武舉有軍機台協助主持。
考試共分三場,第一場考三項必考。
第二場考文綜和武綜裡的書麵考試,第三場則是非卷麵考試。
其中五經科目,文武考采用不同試卷,文考難,武考簡單,算術和農業科目的試卷則相同。
第二場和第三場則是各自不同。
其中文綜的重點在第二場的書麵考試,他們的策論難度相當大。
曆史典故問題角度也比較刁鑽,詩賦文采對大多數人來說更是令人頭皮發麻。
而武綜的重點在第三場的非書麵考試,他們的技能測試難度大。
武舉的非書麵考試,主要是一些針對行軍常見的問題給出解答。
這跟當年諸葛亮教導劉禪軍事知識的原則相同,主要考察基本功。
例如水源保護,防範夜襲,安營紮寨,營寨防火、後勤運輸及保護等實際應用問題。
當然,之後也包括一些進階問題的考核。
例如,當今主流兵書相關內容的理解與運用,某些曆史戰役的勝敗分析及看法,乃至於還有對當今朝廷軍事建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