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很殘破,至少百年之內沒有養護過,上次裝裱的時間很可能還是在清代。
“好畫!”
沈愈第一時間在心裡給出了鑒定。
整幅畫用墨厚重,畫功老辣,既有工整細膩,又有狂放不羈。
並且一幅畫同時給人兩種感覺。
從神龍披風斬浪的神秘恐懼,到龍宮的安寂祥和,兩種不同風格合二為一,卻是沒有任何的突兀彆扭。
陰陽同畫,可稱仙筆。
畫龍畫到這般境界的,隻有兩人可以,董羽或者陳容。
取了放大鏡細細觀看,果然在龍宮旁的空白處有兩行小字
第一行硯池傾倒神龍飛。
第二行開寶二年,董羽繪於清涼寺。
董羽,果然是畫龍第一人董羽!
不過沈愈並沒有太興奮,因為他還要排除摹本的可能性。
輕輕撚了撚畫紙,沈愈心中頓時鬆了口氣。
絹是宋代的絹。
但隻是畫芯。
宋代的畫能流傳到現在,必然是經過多次裝裱,上次裝裱時間,沈愈判斷是清代中晚期,所以用的不是宋絹,而是明代一種叫作雙絲絹的稀有古絹。
這種絹,經緯都是絲,大約出現在明晚期,到了清代越來越少,能用這等古絹修複也算難得可貴。
並且此畫裝裱的極好,若不細看真的很難發現,裝裱手藝可說已經爐火純青。
判斷一幅古代絹本畫,落款,題識,印章,題跋,收藏印並不是第一重要。
最重要的是看裝裱時命紙(命絹)保護的好不好。
絹本與紙本不一樣,絹其實可以理解成布。
如果命紙沒有保護好,揭裱時就會變成紗網,讓原來的畫作直接失掉神韻。
並且下次再裝裱時也永遠無法補救。
換句話說,這幅董羽真跡的畫芯沒有問題,那就算再殘破也可以重新裝裱來恢複神韻。
“幸好不是山水人物畫,不然很難保存下來啊!”
畫以山水為上,人物次之,花鳥竹石再次之,龍魚走獸又其下。
龍畫,在古代並不被重視。
這也是這幅《神龍斬浪圖》能保存下來的原因之一。
若是一幅宋代山水畫,肯定會頻繁易主,中間不管哪個主人出了問題,字畫也跟著倒黴。
或被付之一炬,或不知所蹤,或當作廢紙。
絹本畫更是危險,有的甚至還會被當成抹布。
金代宮廷畫家張瑀的傳世作品《文姬歸漢圖》就是被不懂字畫的老人當做遮擋灰塵的抹布掛在廚房,要不是被專家碰到,很可能最後當作垃圾丟掉或者燒掉。
見沈愈久久不語,時間也來到飯時,裴玉琴與顧青青開始商量吃飯的事情,本來顧青青是要出去吃大餐,但是裴玉琴堅持在東顧百貨的員工餐廳隨便吃一點就好。
最後兩人彼此退一步,決定在東顧百貨超市買一些新鮮上等的食材,借用餐廳廚房自己dy美食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