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江夏大捷,劉備驚喜!_諸葛亮:糟了,我成替身了!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綜合其他 > 諸葛亮:糟了,我成替身了! > 第208章 江夏大捷,劉備驚喜!

第208章 江夏大捷,劉備驚喜!(1 / 1)

“捷報!大捷啊!”趙雲一路飛奔,盔甲上的血汙也顧不得擦拭,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文聘穩穩地坐在江夏城頭中,手中翻閱著江夏損失,聞言抬起頭來,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子龍將軍,莫非周瑜中了我軍埋伏?”

“非也,非也!”趙雲擺擺手,語氣中帶著一絲神秘,“此番大勝,全賴軍師妙計!周瑜大軍不戰自潰,五萬精兵幾乎全軍覆沒,黃蓋等數員江東大將也命喪黃泉!”

文聘霍地站起身來,不敢置信:“周瑜乃當世名將,就這麼敗了??”

趙雲哈哈大笑,走到文聘身旁,指著城頭上一座高大的木雕,說道:“將軍請看!”

文聘順著趙雲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城頭上赫然立著一座諸葛誌的木雕,栩栩如生,神態威嚴。

“這…這是軍師的木雕……”文聘疑惑地問道。

“正是!”趙雲語氣中充滿了敬佩,“軍師料事如神,早已預料到周瑜會來犯,便命人雕刻了這座木雕,立於城頭之上。周瑜大軍遠遠望見,誤以為軍師親臨,頓時軍心大亂,四散奔逃。我軍趁勢掩殺,大獲全勝!”

文聘望著城頭上的木雕,心中充滿了震撼。他從未想過,一座木雕竟然能有如此威力,竟然能嚇得周瑜進退失據,遭此大敗。

“軍師真乃神人也!”文聘不禁感歎道。

“是啊,軍師神機妙算,我等佩服之至!”趙雲也附和道。

兩人沉默片刻,文聘又問道:“那周瑜現在何處?”

“敗軍之將,倉皇逃竄,不知所蹤。”趙雲答道,“不過,我軍已經派人追擊,相信不久便會有消息傳來。”

文聘點點頭,心中充滿了喜悅。此番大勝,不僅挫敗了周瑜的銳氣,也極大地鼓舞了我軍士氣,為日後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子龍將軍,此戰你功不可沒,當記首功!”

“不敢居功,副都督進退有據。”趙雲謙虛地答道。

宛城。

“報!江夏急報!”一名斥候快步跑進帳內,單膝跪地,雙手呈上竹簡。

劉備接過竹簡,迅速展開,細細閱覽。須臾,他臉上露出喜色,朗聲道:“好!好一個諸葛誌!好一個周郎自潰!”

諸葛亮和賈詡聞言,皆是一愣。諸葛亮連忙問道:“主公,可是江夏傳來捷報?”

劉備將竹簡遞給諸葛亮,笑道:“孔明,你且看看。”

諸葛亮接過竹簡,仔細閱讀,臉上也漸漸浮現出笑容。看完之後,他將竹簡遞給賈詡,讚歎道:“軍師真乃神人也!竟能以一座木雕,嚇退周瑜五萬大軍,此計真是妙不可言!”

賈詡接過竹簡,看完後捋著胡須,微微點頭,說道:“諸葛誌此計,看似簡單,實則蘊含深意。他深知周瑜驕傲自負,又對諸葛軍師忌憚三分。因此,隻需略施小計,便可使其不戰自潰。”

劉備笑道:“軍師料敵先機,早早預料到周瑜會來犯,提前命人雕刻木雕,立於城頭,果然奏效!周瑜大軍不戰自潰,五萬精兵幾乎全軍覆沒,黃蓋等數員江東大將也命喪黃泉!此番大勝,當記軍師首功!”

諸葛亮點頭道:“主公所言極是。軍師此計,不僅挫敗了周瑜的銳氣,也極大地鼓舞了我軍士氣,為日後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賈詡說道:“周瑜此敗,不僅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損害了他的威望。江東內部,隻怕會因此而生出嫌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好機會。”

劉備沉吟片刻,說道:“文和此言有理。我們應當趁此機會,加強與江東的聯係,爭取分化瓦解他們的勢力。”

諸葛亮道:“主公,臣以為,可以派人前往江東,暗中聯絡那些對周瑜不滿的將領,策反他們為我所用。”

賈詡補充道:“同時,我們也要加強對荊州的防禦,以防周瑜狗急跳牆,再次來犯。”

劉備點點頭,說道:“孔明和文和所言甚是。就依兩位先生之計行事。”

“主公英明!”諸葛亮和賈詡齊聲說道。

劉備站起身來,走到地圖前,指著江夏的位置,說道:“此番江夏大捷,多虧了軍師的妙計。”

諸葛亮說道:“軍師智謀超群,功勳卓著,理應受到重賞。”

劉備、諸葛亮和賈詡三人聯袂來到軍師府。

剛進院門,便聞到一股濃鬱的香味,循著香味望去,隻見諸葛誌正坐在院中,麵前擺著一張矮桌,桌上放著一口熱氣騰騰的銅鍋,鍋中紅油翻滾,各種食材在其中沉浮,香氣撲鼻。

諸葛誌見三人到來,連忙起身相迎,“主公,孔明先生,文和先生,快請進!”

三人笑著入座,劉備看著鍋中翻滾的食材,好奇地問道:“軍師,這是何物?竟如此香氣四溢?”

諸葛誌笑道:“此乃火鍋,乃是用各種食材,放入特製湯底中烹煮而成,味道鮮美,驅寒暖胃。”

“哦?竟有如此妙物!”劉備頓時來了興趣。

諸葛亮也讚歎道:“軍師真是雅興,竟能在這戰亂之際,還能享受到如此美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大師姐絕情,全宗門火葬場 彆人練武吃苦,我殺敵速通武神 萬劍錄 兒被換,家被毀?今生我要你們跪著還! 鎧甲勇士之開局天上掉下個鎧獸 我靠彈幕扭轉人生 八零串場女配太惹火 惡女重生不手軟,滿朝勳貴儘折腰 向導她不想當萬人迷 倉氏囈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