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府雖兵力不多,但應天府有二十萬京畿大軍。”
“即便去掉老弱病殘和必須留守京師的軍隊,亦可調拔出五萬大軍。”
藍玉獲得消息之後,立即命人拿來地圖,分析戰勢。
他是經久沙場的大將,眼光不會太差。
朱允熞在這方麵完全沒有任何經驗,隻好虛心向他求教。
“以五萬精銳,對陣倭寇、張士誠舊部、以及私鹽販子等烏合之眾拉出來的數萬人馬,要獲勝非常容易。”
“隻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要抽調五萬精銳,趕到蘇州,至少也得十日時間。”
朱允熞微微皺眉。
他也很清楚,行軍打仗可不是拉著人馬過去遊行,喊聲出發立即就可以走。
對小規模部隊,這樣還行。
後勤補給可以在中途解決,也沒有太複雜的編製和協調問題。
但大規模的軍隊調動,是非常複雜的。
各部隊之間如何協調,糧草以及各類軍需供應如何保證,行軍路線的規劃,甚至在哪裡安營紮寨……等等。
若沒有做好周密的計劃,軍隊數量又多,番號也亂,就很容易變成一團糟。
蘇州距離應天府約四百餘裡,這個距離,不算太遠。
但大軍出動,實際上一天走不了太遠。
“倭寇來去如風,蘇州府雖有七衛人馬,未必能敵,要馳援蘇州,隻有先派出一支少而精的先鋒軍,以最快的速度,趕赴蘇州,協助守城。”
“隻要蘇州能堅持十日,大軍一到,便是倭寇和那群反賊的末日。”
“陽山獵場附近,就有一支精銳兵馬,約有三千人數。”
“因為駐守獵場的緣故,準備最為充分,隨時可以出動。”
“可立即下令,著即刻整軍出發,星夜兼程,趕赴蘇州馳援。”
“除此之外,還可抽調……”
……
藍玉如數家珍,指出金陵城附近一處處衛所的兵馬情況,每一個衛所大致能抽調出來的士兵數量,很快便抽出了五萬兵馬。
朱允熞對此毫不了解,隻是靜靜聽著,任由他布置。
方案製定好了之後,藍玉又道:“太孫殿下若是信得過下官,下官願統率陽山的三千先鋒兵馬,驟夜兼程,趕往蘇州,必定將蘇州牢牢守住。”
朱允熞稍稍沉默了片刻。
這是最好的辦法了。
拋開藍玉本身領兵打仗的本事不說,就憑他的赫赫威名,他親自趕往蘇州,就能立即穩定住蘇州的民心。
在眼下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點。
最怕的事情,就是老百姓乃至官員聽到倭寇來了,一個個都嚇破了膽,喪失了抵抗的意誌,便爭先恐後出逃的。
有明一代,這樣的事情,發生了無數次。
尤其是到了後期武備鬆馳的時候。
嘉靖年間,發生過一百餘倭寇從海上登陸,一路燒殺搶掠,從浙江打到安徽,一直到金陵城下的事情。
當時金陵城雖然不是首都,但仍然還是大明兩京十三省中的兩京之一,國家重地。
而倭寇到金陵城下的時候,已經隻剩下五六十人,金陵城內駐軍數萬人,卻被五六十名倭寇嚇得連忙關閉所有城門,不敢出城應戰。
五六十名倭寇,就在金陵城數萬大軍的眼皮子底下,在城外耀武揚威,燒殺搶掠一番,揚長而去。
隨後大明連忙調精銳大軍圍追堵殺,前前後後被倭寇殺戮了數千人,才將這股倭寇全部殲滅。
這件事後來的士大夫視為大明之奇恥。
縱觀曆史,被一支百餘人的流寇,深入腹地,大肆殺戮,也確實是非常離譜的事情。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倭寇的戰力就真的逆天,而是大明的軍隊,軍無戰心,倭寇還沒有來,就自己先亂了,先逃了。
很多地方,倭寇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兵不血刃就占領了。
嚇破了膽的逃兵和流民,根本不敢反抗倭寇,幾乎是任其殺戮。
當然。
眼下大明初定,軍隊的戰力還是很強,不至於像後期那麼拉垮。
但鬆江府被占,倭寇勢大,必定謠言四起,軍心民心不穩。
算起來,自從平定張士誠之後,蘇州已有二十六年未經戰亂。
大明是軍戶製,駐防的軍隊,仍然是原來的兵馬。
但二十六年,已然換代。
曾經的兵卒都已經老了,新成長起來的一代,都還沒有上過戰場。
他們雖是世襲的軍戶,戰力實際上是堪憂的。
鬆江府能這麼輕易被攻占,也可以看出這方麵的問題。
如若不然,鬆江府不會失守。
這是軍戶製的天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