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楊榮是誰?怎麼突然間就冒出來了?
還一躍直接坐上了百姓監督司主管的位置!要知道,這個位置雖然不算是位高權重,但卻絕對是朱允熞心腹才能待的位置!
之前楊士奇也就算了。
畢竟是朱允熞一手提拔出來的,可現在這個楊榮又是什麼來頭?
朝中大臣仔細思考。
好一陣才反應過來這個楊榮是誰,這不正是今年朝廷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隻是當時,這個楊榮雖然頗為出眾,但卻因為年紀太小,資曆又淺,沒有被大家重視。
可現在。
卻一躍成為了百姓監督司主管。
成為了朱允熞的心腹,自此踏上了仕途之上的快車道。
上一任百姓監督司的主管楊士奇,可是直接跳到了吏部尚書的位置!可以說離位極人臣的位置,也沒有太遙遠的步伐了!
可楊士奇才不過二十來歲出頭!
但這還不算完。
隻見朱允熞又說道“之前傅友文的位置,便交由楊溥來擔任,輔佐楊士奇管理吏部,整頓吏治。”
“還大明一個朗朗乾坤!”
什麼情況?!
又是一個姓楊的?!這朝堂之上,姓楊的都快紮堆了!
難道說姓楊就能得到殿下的青睞?
已經有不少官員心中都開始想著,自己要不要也去把自己的姓給改成楊姓了……可他們又怎麼知道,朱允熞乃是從後世而來,知道三楊的大名,知道未來的治世能臣。
在此刻就開始培養起來了。
楊士奇經過此前澄城縣一事之後,已經於監牢之中悟道,心性大進。
已經可堪重任。
而其他兩人則是還依舊稚嫩,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磨練,才能夠各自擔任重要職務,所以朱允熞將兩人分彆放在百姓監督司主管和吏部侍郎的位置上磨練一番。
假以時日,必然可堪重用!
下方。
百官心中一陣嘀咕,想不明白為何殿下這麼看重姓楊的年輕人,但無論如何,大家至少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殿下極為重視百姓。
這一點,從朱允熞將楊士奇放在百姓監督司。
而隨後又將楊士奇升到了吏部尚書就可以看出朱允熞的喜好,重視民生,有明君之相!
一念至此。
不少官員就連背都忍不住挺直了幾分,跟著一個相當明君的皇帝雖然很累,可若是做出一番功績,同樣能換來名垂青史的讚譽。
更是能夠讓子孫後代都享福。
可比當貪官要來得好太多,隻是卻更為考驗官員的能力。
當今殿下,對待貪官的手段十分血腥。
而對忠臣、乾臣,則是不吝賞賜,甚至多次破格封賞,這顯然是傳遞出了一個明顯的信號,要是朝中的百官連這都領會不到,那簡直是半輩子白活了!
“看來……咱們也得想辦法做一個好官才行。”
一些奸猾、心思活泛的官員已經開始領會了朱允熞的精神。
打算從明日起就當一個好官。
如此一來,必然能夠討好太孫殿下,獲得提拔。
而就在這一進一出,潛移默化之間,大明的吏治陡然就清澈了不少,許多人的歪心思都往心底藏了藏,至少表麵上看起來,已經是一副清高到不行的樣子。
在說完人事的任命之後。
朱允熞又開始說起另外一件事。
大明連續幾年一來,多次征戰,各地基建,已經用儘了大明之人力、物力,朱允熞此次陝西承宣布政使司一行,方才發覺,原來大明的人力、物力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充沛。
若是再這麼下去。
或許有那麼一絲可能重蹈隋朝的覆轍。
儘管隻是那麼一絲的可能,但朱允熞也不願意見到,反正他還年輕,不到十歲的年紀完全可以等待,所謂潛龍在淵,為了騰飛九天之日,朱允熞願意花一段時間去等待。
洪武朝,本就是在殺伐之中建立起來。
當年北地被打的一片荒涼,老朱終其一生,都在調人口往北邊,去修複北邊大地的滿目瘡痍。
而除此之外,洪武朝的戰爭其實一直沒停下來過。
老百姓真正過好日子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大明真正的人口大爆發,還是得等到永樂之後去了,畢竟雖說朱棣成日裡在北邊浪,但好歹有一個太子朱高熾監國。
幫他處理政務,恢複民力,緊抓財政。
這才讓朱棣有了整日在北邊打仗的資本。
但現在才不過是洪武年間,甚至連建文時期都沒到,大明可用的人力物力,當真是沒有想象中那麼多。
就連開墾荒地,都成了一個麻煩。
更何談,將更多的人力化作勞力,去工廠打工或者成為基建的勞工呢?
所以朱允熞這些時日的思路已經轉變。
不再想著圖快,而是穩固當前的局麵,好好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奉行黃老之學、無為之治,讓大明蓬勃發展一段時間。
還富於民。
在與此同時,也給大明的百姓造孩子的時間。
多多生孩子,擴張人口。
畢竟大明帝國疆域遼闊,區區幾千萬人,甚至都不足以滿足華夏大地的需求,又哪兒來的內在需求去追逐海上的霸權?
於是朱允熞直接宣布道
“前些時日,孤巡視陝西有感。”
“大明之百姓,過得還是有些太苦了,自大明建國二十餘年以來,雖朝堂穩定,百姓安定。”
“但百姓能夠享受到的卻還是不足。”
“雖國道尚未完成,水利也沒能畢其功於一役,卻也不能再苦了百姓。”
“大明之政,當是仁政。”
“於是孤打算奉行黃老之策,無為之治,修養生息數年,待大明恢複蓬勃生機之時。”
“再行開拓之事。”
當即。
朝中未免再度一片嘩然,不少朝臣正準備大展身手,卻聽到朱允熞說要休養生息,恢複大明國力。
頓時不由感到心中一陣困苦。
錯過了時機,這接下來幾年之內,怕是再沒有什麼能夠施展的機會。
隻能固收本分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如此又怎麼出彩?
又怎麼惹得朱允熞的關注?又怎麼儘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地位?
但太孫殿下既然直接宣布了此事。
那就代表著此事根本沒得商量,而且朝中有識之士也紛紛理解太孫殿下的所作所為,因為當今的大明,其實就在懸崖邊上。
現在回頭,反倒是上佳之選。
一味固執的在懸崖邊上走下去,倒未必真的會出事,可風險的的確確會增加許多。
若是論對大明的了解,隻怕就算是朱允熞都沒有他們對大明了解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