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篆有點為難崇禎,那就來一手楷書吧。
“軍機處”三個大字,崇禎皇帝飽蘸濃墨,一揮而就。
他也沒有在心中構思布局,講究的就是隨性自然。
寫出來的三個字,崇禎自我感覺良好,已經是超常發揮。
雖不比名家名作,也是自帶一股飄逸闊達。
讓他再寫一遍,絕對寫不出來一樣的三個字。
群臣見了皇帝的墨寶,紛紛拍手叫好,倪元璐也是一樣。
皇帝的墨寶,其實水平也就那樣,勉強中看,勉強能掛的出去。
要是彆人寫的,那指定被眾人嘲笑書法不到家,不自量力。
可正因為是皇帝的墨寶,它就擁有了特殊的含義,看著看著就順眼了。
這是一段小插曲,禦前茶話會議還要繼續。
崇禎囉裡囉嗦一大堆,眾人是聽得那是一個心驚肉跳,心情和坐過山車一樣。
在場的眾人都知道上了崇禎的這條船,就再也下不來。
是崇禎給了他們第二次政治生命,不聽話,崇禎也能再給他們掐滅嘍。
可要是得罪死了全體士紳階層,百年之後,他們的後代可就成盲流賤民了。
他們還是想做點最後的補救措施,緩和一下未來可能失敗,導致的淒慘至極的場麵。
再說,大家都覺得大明的局麵,還沒有皇上說的那樣悲觀。
看著氣氛沉悶,作為帝黨新一任領軍人物,崔呈秀出頭說道。
“陛下不必如此悲觀。
依臣看,局勢還沒有到危如累卵的地步。
我朝地域廣闊,億兆百姓,天天什麼樣的情況都會有。
聖上仁德,也不可能方方麵麵都照顧到。
曆朝曆代,就是江南水鄉,湖廣魚米之鄉,也難免有天災人禍,導致的百姓流離失所現象。
青黃不濟的時候,府城省城都會猥集很多流民。
隻要官府組織開倉發糧,大戶們踴躍搭粥棚賑濟災民。
等熬過這段青黃不接的時間,待到來年春種時刻,他們這些流民自然就會散去。
每年各地上報的天災,需要賑濟的奏折,數不勝數。
朝廷內閣戶部自有,相應的流程措施去應對。
隻要官府和當地士紳做好賑災,就不會出現大股流民現象,更不會成為大明的心腹大患。
陛下實在不必太過憂慮。
至於小冊子的事情,臣等請陛下放心,隻要陛下一聲令下。
臣等願意粉身碎骨,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既然結果不可避免,那態度必須要拿出高標準來,崔呈秀就是這樣想的。
崔呈秀對於流民的事情,說得籠統,說得輕飄飄。
其實這就是他真實的看法,農民造反成功,已經是兩百六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他也是個士大夫地主,屁股決定腦袋,不知道現在的既得利益階層,實際上已經坐在了火山口上。
崇禎也不生氣,他知道這是朝廷乃至地方上官員的主流看法。
些許流民,自然社會現象,不足為患。
崇禎是先知,手下的人又不是先知。
自然不知道十七年後,大明會被這些看不起的流寇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