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使黃輝轉換陣營,繳納投名狀,然後由黃輝主導對現在的生產部進行血腥清洗,這是陳言在過去的一個月時間內,通過和小團體的其他人不斷進行商討,從而逐漸確定的一個基本戰略。
生產部必須進行大手術,這是陳言和小團體的人在極短時間內就達成的共識。
但這種手術必須像手術刀的切割一樣精準,絕對不能在手術過程中,造成生產部的大出血,從而導致生產部在手術過後當場死亡。
因此誰來掌握手術刀,以便儘可能的將生產部身上的腫瘤多切除一些,同時還不至於影響生產部的日常活動,這就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在反複不斷的互相商討後,陳言和小團體的人確立了一個基本原則。
那就是黃輝和李傑這兩位生產部的副部長,至少要有一個人留下來!
隻能鏟除一個,以儆效尤,形成足夠的震懾作用,而另外一個則可以成為那個持刀的人!
雖然‘希望’的子係統確實能夠通過數據分析的方式,把生產部的每一個人都扒光袒露在陳言和小團體的眾人眼前。
但這種數據分析所得出的結論,最終仍然是關於數據的結論。
一個人的性格、偏好、行為習慣,乃至於在生產部內真正能夠起到的具體作用,是無法完全通過數據分析來獲取答案的。
或者說,若數據足夠完整的話,這些也可以分析出來,然而生產部的局域網數據不可能這麼完整。
涉及到生產部內各種生產資料的數據是非常齊全的,可涉及到生產部員工們日常生活的數據,那就基本為零了。
所以‘希望’的子係統在這種數據受限的情況下,同樣有很多事情無法完成。
陳言對此並不失望。
他深知‘希望’的強大容易讓他產生強烈的依賴情緒。
這種情緒一旦不斷的積累,就會讓他逐漸的犯懶,進而慢慢的習慣於不去思考,遇到任何問題,都會本能的直接交給‘希望’去解決。
從效率上來講,‘希望’當之無愧。
可從他自身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事。
人類本身才是第一序列的機器。
一個以人類為基礎構建的社會裡,如果人類變成了不會思考的廢物,那麼構建起社會的地基也將隨之碎裂,進而導致整個社會的坍塌。
因此‘希望’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得沒那麼全能,在陳言看來其實真的挺不錯的。
懶惰是人類的天性,在‘希望’能夠做的很好的領域裡,強行不去依賴‘希望’的能力,然後自己把事情乾的亂七八糟,這是有違人性的。
因此多尋找一些‘希望’暫時處理不了的問題,遠比逼迫自己不使用‘希望’有用的多。
黃輝和李傑隻需要留下來一個,讓這個人通過對內清洗的方式來繳納投名狀,那麼無論留下的是黃輝還是李傑,他們勢必會在確保不影響生產部日常運轉的前提下,將跟對方更親密的人,想儘辦法的剔除掉!
或許兩人的清洗名單會有極大的不同,可最終呈現的效果是不會有多大差彆的。
無論黃輝還是李傑,隻要確定接受了這種脅迫,那他們就一定會不遺餘力的清洗掉對方在生產部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