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晉……”
“陳晉……”
楊光明、季飛虎等人都看向陳晉。
陳晉看了看包廂裡的情況,可以看出來,李良、李玉和曹朗應該是被孤立的幾個人,首先他們和楊智、楊勇他們都不熟,平時也沒什麼接觸。
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出身和立場的對立。
陳晉、李良、李玉都是農村人,在農村長大。
而楊智、楊麗、楊勇、季子明、季子玲等人也有在農村出生的,但是長大的過程都是在京城,是城裡人。
在五十年代早期,農村人和城市人的生活差彆還沒有這麼大。
因為農村人有自己的土地,儘管種地會累一點,但幾千年來的農民都是這麼過的,農民不怕累,反而因為分到了自己的土地,有了無窮的動力。
就算累著,也要種好自己的土地,養上一頭牛,幾隻雞,老婆孩子熱炕頭,這就是農民最大的追求了,他們很容易知足,也很幸福。
而那時的城裡人,有工作的人,每個月領工資,除此之外沒有地,吃喝拉撒都要花錢。
兩種身份各有各的好處,農村沒有工資,但是有地,自己種地,隻要勤勞肯乾,也能過得不錯,而城市裡工人有工資,能買糧食,還能買各種商品。
如果農村一直土地屬於農民,如果華夏的經濟穩步發展,其實各過各的就好,誰也不用羨慕誰,誰也不會嫉妒誰。
但是世事無常。
1958年,國家政策變了,經濟狀況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土地收歸集體,實行人民公社化了,因為天災人禍,各種物資供應不足,尤其是糧食。
從此,農民種地的收獲,大部分歸了國家,小部分才能歸自己,而也是從此時開始,農村人就沒吃飽過。
沒錯,從東北的黑土地,到南方的水稻田,農民都吃不飽。
糧食哪裡去了?
糧食送到城裡了,送去國外了。
當然,農民吃不飽有很多原因,比如土地質量不好,比如種子質量不好,比如化肥農藥太少,比如生產方式落後,比如水旱災害,但絕不是農民自己的原因。
在農民一年辛辛苦苦種地卻吃不飽的時候,城市裡的工人及其家庭用自己工資可以買低價的商品糧,大部分時候都能吃飽肚子。
這麼大的差距才造就了農村人和城裡人兩種身份的差距,也是楊智等人看不起陳晉他們的根源所在。
也許這就是後來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原因之一。
“楊叔,季叔,隻是小孩子打鬨而已,我們繼續喝茶吧?”
說實話,陳晉不喜歡楊智等人,幾乎可以說是天然對立,包括他去年剛來到京城的時候,楊智兄妹就對他很是排斥。
但是楊光明、季飛虎他們對他有很大的恩情,他也不願意和他們翻臉,所以今天的事情輕輕揭過是最好的。
他隻是和這些叔輩來往,又不是和楊智他們來往,李良他們也可以不和楊智這些人接觸。
楊光明等人都鬆了一口氣。
今天楊勇、楊麗和季子玲的話,其實都打了陳晉的臉,就連他們這些做父親的都覺得很是難堪,很是尷尬,他們也很擔心陳晉生氣。
要知道今天他們這些人其實都是因為陳晉才聚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