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華國鋒陵園,位於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城西北的卦山,是前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同誌的長眠之地。該陵園不僅承載著人們對華國鋒同誌的深切緬懷之情,更是展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曆史傳承。
設計理念與規劃布局
華國鋒陵園的規劃設計理念獨特,它仿照了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南京中山陵的設計風格,同時又融入了地方特色和曆史元素。整個陵園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臨下,俯視著交城這座曆史名城。這種布局既體現了對偉人的崇敬之情,也彰顯了陵園的曆史地位和莊重氛圍。
建築構造與細節處理
走進華國鋒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巍峨而莊嚴的建築群。花崗岩石級共365級,象征著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人在為紀念這位偉人而努力。兩側的白玉欄杆相互映襯,使得整個陵園更顯尊貴與典雅。陵墓的外形設計巧妙,是一個5.5米見方的石鼎,正麵呈現出“h”形,這不僅是“華”和“回”字的拚音首個字母,還寓意著華國鋒同誌在55歲時擔任中共中央主席的重要時刻。同時,“h”形也象征著回家的意義,因為華國鋒同誌逝世後安葬在家鄉交城,終於“回家”。
環境綠化與文化底蘊
除了建築設計獨特外,華國鋒陵園的周邊環境也十分優美。陵區東側有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古廟文昌宮,宮內綠樹成蔭,千年到二千年的古柏就有40株之多,更有多種樹種共同構成了豐富的生態景觀。這些樹木不僅為陵園增添了生機與活力,更象征著曆史的滄桑與文化的積澱。此外,陵園內還種植了各種花卉和植被,四季花開不斷,為遊客提供了一個寧靜而莊重的遊覽環境。
人文關懷與旅遊體驗
華國鋒陵園不僅是一座紀念碑,更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旅遊勝地。遊客們可以在這裡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偉大領袖的人格魅力。園區內設有多個休息區和觀景平台,方便遊客在參觀的同時也能享受到舒適的休閒時光。此外,園區還提供了詳細的導覽服務和解說係統,讓遊客能夠更好地了解華國鋒同誌的生平和曆史背景。
總的來說,華國鋒陵園是一處集紀念、教育、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景區。它不僅承載著人們對華國鋒同誌的緬懷之情,更展示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無論是對於曆史愛好者還是普通遊客來說,這裡都是一個值得一遊的好地方。
10.永福寺位於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城東陽渠村中心,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元代前名永福院,自明代始稱永福寺。這座寺廟曆經宋、金、元、明、清各代的修葺,占地麵積達7200平方米,現存建築麵積為2250餘平方米,均為明清遺構。
永福寺的布局嚴整,坐北朝南,前後兩進院落,縱軸對稱,給人一種莊重而寧靜的感覺。南端的山門位居正中,鐘樓居其東,鼓樓居其西,同建於高1.5米的月台之上,有垂帶踏垛可登,氣勢雄偉。山門一線建築通寬35米也有說法為45米),高低錯落,掩映於千年古槐之中,幽靜典雅,宛若仙境。山門即為天王殿,麵闊三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布瓦覆麵,施五踩單昂鬥拱,簷下高懸著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闔村所立的“永福寺”橫匾,字體行楷,金光燦燦。
天王殿內供奉著彌勒佛像,背北麵南笑迎香客。兩側須彌式磚雕佛台上,四大天王像儼然倚座,眾天王頭戴華冠,體態威武,全身披掛,各執法器,寓意風調雨順。韋陀菩薩合什站立於彌勒佛像之北,金盔戰鉀,降魔寶杵橫置於手臂之上,鎮煞一切鬼魅邪惡。
穿過天王殿,就來到了前院。前院古柏蒼翠,環境雅致。主體建築三聖殿麵闊三間,為布瓦單簷九脊歇山頂,鬥拱飛椽,五踩雙昂,用料較大,粗壯簡約,樑枋間各施平身科補間一朵,柱有側角,牆帶收分,舉架坡度較緩,屬典型明代風格。殿內正中佛台上西方三聖立式佛像,腳踏青蓮,通體鎏金,慈態端莊。
大雄寶殿則雄居坎位,麵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麵呈方形,布瓦歇山頂。鬥栱飛椽,柱有側角、牆有收分,儘顯北方古建粗獷之風格。屋頂舉架較小,坡度和緩,呈現明代古建特征。為便利香客通行,大殿後牆正中開門,木製板門滄桑古樸,鐵質鋪首麵目猙獰,四十八顆六瓣形蓮花門釘四行排列,寓意事事順達。
此外,永福寺還有東西廂房、三教堂、配殿等建築。東廂房為禪堂、僧舍、致書齋、鄉學;西廂房為雲會堂、申明亭、鄉閭所、香積,是明清時期僧道說法、學子就讀、鄉閭行政、經書法器等物存儲的場所。三教堂端座縱軸線之最北端,內祀釋、道、儒三教祖塑像,是曆史發展到明、清之際三教合流的具體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永福寺的戲台也是一大亮點。它位於中軸線南端,與天王殿遙相呼應。戲台建築整體造型矯健雄偉,梁架結構獨具匠心,設計精巧。台口部分為歇山頂,其餘部分為懸山頂,是古代建築之特例。戲台內壁白牆上保存有清光緒重建後至民國間曆年廟會演出題字,記載著演出時間、劇團、劇目名稱、演出人員花名等信息,是研究晉劇及其他地方戲曲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總的來說,陽渠永福寺是一座集曆史、文化、藝術於一體的千年古刹。無論是其建築風格、雕塑藝術還是文化內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深入探索。如果你有機會來到交城,一定不要錯過這座寶藏寺廟哦!
11.廣生院位於交城縣天寧鎮東關槐樹街4號,也就是城內東關南巷南口迎麵,座南朝北,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它始建於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邑紳士丁世醇曾任浙江仁和知縣)創建。後來,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五十七年1792年)以及同治十三年1874年),廣生院又經曆了三次重修,使得它的建築風格更加獨特,建築麵積也達到了1125平方米。
廣生院的建築風格極具清代早期特征。山門麵闊三間,布瓦歇山頂,五踩鬥栱,顯得古樸而莊重。正殿及東、西配殿為二層樓式,各麵闊三間,下層為磚砌窯洞,古樸雄壯。正殿窯洞采用無梁殿構造形式,室內貫通,空間寬敞,利用率極高。釋迦牟尼佛端坐於正中,通體貼金,金碧輝煌,摩訶迦什、阿難陀則分列兩側。每眼窯洞內牆壁上還另镟砌有小洞窟各一眼,內供佛像,俗稱“九窯十八洞”。上層則為抬梁式木構,秀麗壯觀。正殿上層供奉著西方三聖金像,中為阿彌陀佛,兩側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莊嚴慈祥。
除了正殿和配殿,廣生院還有一處值得一看的景點,那就是院後東南的三層六角亭。上亭下洞,設計精巧,攢尖頂高聳挺拔。立於亭中扶欄遠眺,四周景色儘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此外,廣生院的山門外還有一棵宋代古槐,粗壯高大,枝繁葉茂,與廣生院相映成趣,更添了幾分古樸與寧靜。廣生院與近在咫尺的環神閣、丁家大院及丁家祠堂共同構成了一處高品位的以古代建築為依托的人文資源旅遊區,具有極好的開發價值。
在2000年,廣生院被玄中寺接管,成為其下院。玄中寺對廣生院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保護工程,並派駐僧人管理,使得廣生院成為了縣城及附近地區佛教信徒新的活動場所。而在2021年8月4日,廣生院更是被列入山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足以證明它在曆史、文化和藝術方麵的獨特價值和重要地位。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