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三章 管不住手_國潮1980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都市言情 > 國潮1980 > 第七百八十三章 管不住手

第七百八十三章 管不住手(2 / 2)

老年間,光賣字畫的畫棚,就得綿延一裡地去。

要知道,商家們庫裡堆得那些平日無人問津的假字畫,全得靠正月“出籠”啊。

但也不可否認這些舊貨裡藏著珍寶。

備不住哪位眼力好的就能撿著漏,買著古月軒的鼻煙壺,或者是古籍善本,名家仿作的古畫。

這就叫“慧眼識英雄”,淘到精品的人也大有人在呢。

因而慕名而來的外國人也不少。

實際上自清末開始,就少不了金發碧眼的洋鬼子和鬼子娘們兒,跟著一起來逛廠甸起哄的。

到了民國時期,來逛廠甸的仍然多是文人雅士,社會名流。

解放之後,廠甸廟會也仍以知識份子群體為主。

所以說到這兒,大致也就能看明白了,這一屆天壇新春遊園會,寧衛民對北門和東門兩條路線的具體規劃思路。

他就是要把過去的廠甸搬到祈年殿和丹陛橋來,讓這兩處變成舊日的海王村公園。

不論院牆裡外,都是圖書充棟、寶玩填街。

才好用這些精品貨色,去賺外國人和上層人士的錢呢。

要不為什麼隻允許北門和東門停汽車呢?

西門和南門隻能停自行車,連摩托車都不許停。

寧衛民的用意,就是借此區分客戶群呢。

其實冷清點不怕,多數人不願駐足也不怕,反而還是求之不得的事兒呢。

因為喜歡這些東西的人需要的就是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

這裡的人要太多了,把每個攤子圍得水泄不通,反而會減少真正顧客的興致呢。

當然,隻求一個熱鬨,不喜歡這種文化氛圍的人也注定不會失望的。

因為南門和西門的兩條路線就是寧衛民為普通百姓設計的。

從這裡離開的人,一旦過了成貞門,肯定就能找到他們的樂趣了。

實際上說白了,受到康術德對廠甸廟會描述的啟發。

寧衛民又結合了他自己對未來新春廟會的記憶。

等於是用天壇公園的地方,總共開辦了兩個節場。

一個是中軸線路的廟市。

另一個是西邊以齋宮為中心的廟會和民俗遊藝。

這樣一來,無論高檔的、低檔的,無論高雅的、通俗的,基本全都囊括其中。

差不多能滿足大部分人的喜好,把所有的顧客一網打儘。

像當下,打地壇來的這三位中,書記和副園長就分明感受到了高端廟市的魅力,有點挪不動道兒了。

彆的不說,就光祈年殿外牆這些攤位,就把他們眼睛給看花了。

那一眼望不到頭的瓷器攤兒,舊貨攤兒,那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書攤兒,那一個接一個的特藝工藝品廠家……

哪一個不值得細瞅瞅呢?

什麼瓷器、銅器、銀器、舊貨、舊書、舊報、竹雕、木雕、石雕、牙雕、玉雕、發廊、像章、印章、筆墨、紙張、扇麵、鎮紙、墨盒、硯台、筆筒……

那一件件的東西,白棉紙上,打開包兒,單擺浮擱著,件件引人,耀人眼目,怎麼著都看不厭……

書記和副園長不知不覺逛了半個小時,即便是走馬觀花,也還沒看完一半呢。

他們都有點不敢看了,心知要想細看,就是一天大概也看不完這所有攤上的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記和副園長還都從中找著了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且都沒管住自己的手。

敢情書記的愛好是寫大字。

走到戴月軒的攤點前,他看過沒多久就想要買人家的湖筆。

不為彆的,就因為戴月軒是曾經給開過第一代領袖定製毛筆的老號,專門把為領袖定製的兩款毛筆款擺在玻璃罩子中展示。

雖然價錢很貴,八元一隻,都足夠買隻英雄鋼筆的了。

可書記還是毫不猶豫的拿出了十六塊錢,一樣買了一支。

副園長倒是沒書記這樣水準的雅好,可問題他是個愛聽評書的主兒。

雖然還到不了劉寶瑞的相聲《書迷打砂鍋》那般神魂顛倒的地步,可也有點謎症。

平日裡,他就喜歡到處搜羅評書話本,見著就買,家裡什麼演義故事的話本都有。

今天他在來熏閣擺的舊書堆裡,無意中發現了一套《十二金錢鏢》民國話本,那是如遇至寶啊。

對這種壓根沒聽過的故事,他怎麼也要大飽眼福。

於是儘管十二塊的價錢讓他肉疼,他也捏著鼻子付了。

心說就當挨了十二鏢了。

總之,結果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一不留神居然還讓天壇掙了他們一道。

他們各自心懷複雜的滋味,不覺互相看著各自手裡的東西,搖頭苦笑。

至於司機,雖然對這些高雅的玩意不敢興趣,看也看不懂,純粹是勉強陪著領導轉悠的。

可也一樣感到開了眼界了。

而且他也同樣沒逃過自掏腰包,給天壇公園貢獻利潤的命運。

因為對於通俗性的娛樂,廠甸也有幾樣東西非常出名,不但都被天壇照搬來了,非常的吸引人。

而且天壇公園還有自己的創新之物,更讓人難以拒絕。

說到廠甸出名之物,除了哈把風箏,就是糖葫蘆和風車了。

這兩樣東西雖然是任何一個新春廟會都會有的,可廠甸的特色是以大聞名。

糖葫蘆有一丈長的,有道是,“三尺動搖風欲折,葫蘆一串蘸冰糖”

還有三四尺長,用山裡紅而非山楂,抹了糖飴,穿成一大串的。

但無論哪一種都是不能吃的。

試想一下,這些東西立在風沙裡吹了半天,沾滿泥沙如何入口啊?

買他的人,無非是兜裡閒錢多,隻為了好玩,圖個看著喜興罷了。

風車也是同理,廠甸的風車是彆的地方看不見的,是地道的風土工藝品,都是京郊農民利用冬季農閒做的。

他們用高粱杆紮成“日”、“田”、“品”字型架子,用高粱篾片圈成直徑三四寸的圈兒,中間做一小軸,東昌紙條染成紅綠色彩,把圈和軸粘成一個彩色風輪。

用膠泥做成銅錢大小的小鼓框,用兩層麻紙裱在一起做鼓皮,製成小鼓。

然後把風輪、小鼓裝在架子上,風輪小軸後麵用麻繩絞一小棍,風輪一動,小棍變擊鼓作聲。如果風輪在風中不停旋轉,則小鼓便不斷咚咚作響。

“品”字型架子上,可裝二三十個風輪,便有二三十麵小鼓。

隨風吹動,則一片咚咚鼓聲了。

買風車和糖葫蘆的,就守在進入祈年殿的院門兩側。

當地壇三人走近這裡時,耳聽得便是一片鬨人的風車聲。

古人說一池蛙唱可代半麵鼓吹,而這門口的風車聲,真不下十麵鼓吹了。

於是許多的人,無論中外,都被吸引在這門口處。

然而價格卻又讓人望而卻步。

因為這裡的風車就沒有小的,最便宜的是“日”字形的,還要三塊呢。

以此類推,“田”字的六塊,“品”字的十塊。

和風車相對,入口另一邊的糖葫蘆也是一樣。

那些超大個的就不說了,那等於是招人的廣告,沒什麼人真買。

正常尺寸的糖葫蘆才是真正的商品。

的確很是漂亮,糖風老長,糖色閃亮,看著就跟工藝品似的。

可七個果兒的“山裡紅”,他們竟敢賣五毛,帶餡兒的“蛤蟆吐蜜”賣一塊,有著各種果仁兒的“百寶山藥”最貴,賣兩塊。

地壇三人眼瞅著這些東西,哪個都挺好,可哪個他們都覺得貴,實在舍不得掏這份錢。

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其實真心甘情願上當的隻有外國人。

比方說兩個老外,人手一個,高擎著“品”字的大風車回來。

倆人迎著春風,一邊走,一邊聽響,洋洋自得。

手裡還一人拿著一串糖葫蘆。

那叫一個闊綽啊,合著二十多塊的外彙券,就乾著這個了。

實在是讓他們不得不佩服天壇的斂財之術。

如今回過頭來再看,這外國人作為羊牯簡直傻到家了。

都不是一人頂二十五了,合著全是二百五啊。

不知心裡是羨慕還是嫉妒,三人這就要走。

然而就這個時候,糖葫蘆攤兒上又來新貨了。

天壇職工騎著三輪給送來的兩箱子貨,居然是雪糕,而且很貴,每支五毛錢。

這當時就逗得許多人哈哈大笑。

第一感覺,就是大家認為天壇公園這太不靠譜了,怎麼大冷天賣這東西啊。

而且還賣的這樣貴。

要知道,這年頭最貴的就是北極熊的小碗冰淇淋,那不過才三毛一個。

平日裡大家吃的奶味雪糕是兩毛錢,最普通的冰棍都是幾分錢的。

熟料那賣糖葫蘆的,把兩隻雪糕拿出來撕掉包裝,插在放糖葫蘆的玻璃窗口裡,一下子就讓大家目瞪口呆了。

敢情那雪糕的樣式非比尋常,居然是祈年殿的樣子。

而且不隻是個形狀,那是立體的浮雕。

門窗、琉璃瓦、頂子全都清清楚楚。

最關鍵的是顏色那叫一個潤啊,看著如同奶油一般,細膩極了。

有句話,叫人叫人,千聲不應,貨叫人,點首而來。

這時候天壇的人再介紹,可就管用了。

聽說是試製產品,奶的含量特彆多,不是當今市麵上任何一種冰棍雪糕可比的。

而且因為是冬季,價錢上還優惠了一毛,夏日的話價錢是六毛錢。

有些人就忍不住蠢蠢欲動了。

再一看居然又是外國人捷足先登。

有一對狗男女居然走過去搶了頭籌,倆人一咬一嘴白奶油,一臉的甜蜜樣。

現場的京城百姓終於憤怒了。

誰也不想再乾瞪眼看了,好些自詡身體壯的主兒,紛紛踴躍掏錢來嘗新鮮。

跟著兩位領導的地壇司機也沒扛住,結果掏錢買了一支,撕開包裝,就迫不及待一口咬下去。

然而直接就沉醉超乎想象的濃鬱的奶味裡,連領導說話也充耳不聞了。

直到這一口在口中慢慢融化咽下去,他感慨了一聲“太他媽好吃了!”

之後才驚覺。

啊?倆領導怎麼一直看著自己呢?

難道他們也想……

哦,好像是自己太著急了哦。

領導說的是,他應該先給這雪糕拍張照片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



最新小说: 窩囊廢嫡長女逆襲記 相伴一生又何妨 軒轅神錄 娛樂:聽勸後,我吃上楊老板軟飯 海島,全民垂釣,我獨獲史詩天賦 盧米安莉雅是什麼小說 快穿:宿主她持續發瘋不定期正常 穿成奸臣的妹妹 理想天國 江山折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