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元宵節才剛過,京城的商業零售格局就突如其來產生了巨變。
因為京城市委和市政府向全市各級單位下發一個極為重要的通知。
要求“全市的重要商業街道兩側的圍牆、空地和不對外開放的建築,都應充分利用來興辦第三產業。自己無力興辦的,應將房屋出租、交換、轉讓給其他單位或個人去辦,或由所在地區政府征用後招標興建。”
這等於是說,為促進市場繁榮,在外地人進京生存門檻逐步降低的同時,京城政府也進一步放開了對經營地點的管製。
這無疑會導致京城的各種大小市場以噴湧的形式出現。
於是自此,不但大柵欄、西單、銀街、王府井、鼓樓、琉璃廠這些老資格的商業區開始了整體性的擴張。
動物園、紅橋、木樨園、雅寶路也開始了冠冕堂皇的工程改造,形成了新的商業區聚集地。
僅西單一地,短短幾年內就由區政府出資改造,出現了百花市場、民族大世界、勸業場等多個專營服裝的個體市場。
甚至京城的臨街民房,也急不可耐的,開始了民居向門臉兒房的轉變。
在全城各個街道和居委會的支持下,出租臨街房用於商業經營不再屬於偷偷摸摸的事兒。
而是逐漸成為了一件光明正大的生財之道。
為此,張士慧在本月內就和張大勺補簽了一份正式的租房合同,並向政府繳了稅款。
於此同時,全城範圍內,小商業點兒都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
拿煤市街來說,過去街麵上也就是糧店、副食店、五金商店和雜貨商店而已。
但在政府的促進下,很快,小飯館、小發廊、小診所、小服裝店,小煙酒店,都成了街上的點綴。
哪怕扇兒胡同這樣小的地方,球子媽也打開了臨街的窗戶,開了個小賣部。
從早上七點能一直開到晚上九點去。
從此,扇兒胡同的居民們不但買煙買酒,買鹽買醋方便了許多。
關鍵是公用電話也終於擺在了臨街的窗口,有急事打電話不用再進院兒去繞了。
這對大家的生活來說,無疑屬於一種偉大的進步。
不過說來說去,最大的受益者,恐怕最後還得數到寧衛民的頭上。
因為和大多數人不一樣,寧衛民站得更高,就看得更遠。
其實他並不在乎由此而產生的經營便利,那對他沒多大意義。
但換個角度,這件事卻可以稱之為京城商業地產就此起步的標誌性事件。
意味著商業攤點和門臉房,伴隨著京城市場的進一步繁榮,即將迎來價值重塑。
考慮到他自己已經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積累工作。
這完全可以說,是政府替他量身定做送來的一份大禮啊。
要知道,儘管像動物園、紅橋、鼓樓,這樣自發性形成的露天市場,他沒辦法再效彷秀水街之舉,通過提前埋伏來多占多得。
可西單的百花市場、勸業場和民族大世界,卻都屬於官方新開辟的市場。
這些市場沒有長期在此的個體戶,市場改造完成後,政府就會以市場名義統一對外招租。
那不用說,他自然可以通過資本上和人脈上的優勢拿到最大的好處。
今後靠轉包攤點當二房東,這是多麼省心啊。
隻要想想,過不了幾年,自己就能過上躺著賺票子的日子了,寧衛民就美得冒泡兒。
嘿嘿,說句不算犯狂的話。
三十年後,京城電視台要再開什麼財富故事會的話,京城可數不上什麼四李了。
隻有一哥,就是他寧衛民!
這叫什麼?
這就叫一步走對,處處到位啊!
不得不說,這世上的事兒有還就是這樣的。
往往隻要開了個好頭,先占據了一定的優勢,後麵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有時候,帶頭做這件事的人即便不想乾了都不行,反倒是會被身後的同夥兒推著繼續奔前走。
不為彆的,就因為讓合作夥伴們看見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比什麼說服力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