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在我們世界裡,有用的人需要有運氣。
隻要找到了靠山,他就能發揮自己的本事。”
旗袍包裹著寧遠,在一束追光中,神色落寞的唱著。
來到美國後,這些詠唱都改成了英文。
絕大多數都是寧遠的個人的獨白,無論對於沈德還是崔達來說。
而語言這種能力,在記憶力麵前easy,更何況,英語版的劇本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了,稍微改動就可以用。
這也是在美國能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
就像看一出國外話劇,在詠唱的時候換成華語,而且字正腔圓,那種錯愕之下的驚喜,彆提多興奮了,內心得到了極大的尊重和滿足。
之前在俄國演出的時候,詠唱是俄語,在柏林的時候,就換成了德語。
因為每一次寧遠都是跟著最標準的來學,他的發音自然不會有問題,對於觀眾來說,心想這演員肯定學了多年。
上一次在柏林的時候,因為寧遠標準的德語,還專門被記者采訪過,而采訪的內容,也同樣在小範圍裡引起轟動。
追光裡的寧遠,跟寬闊舞台上的黑暗對比,渺小的就像吞噬巨浪中的一艘小船,隨時都有傾覆的可能。
在這種強烈對比下,他身上那襲色彩豔麗的旗袍,五彩斑斕,就顯得更為紮眼,也是一種暗喻。
“善良的人一籌莫展,而神明又無權無勢。”
“為什麼神明不用坦克、大炮、戰艦、轟炸機和地雷,去打垮惡人,保護好人”
“這樣對我們,對他們都會更好。”
唱完這段,寧遠慢慢的蹲了下去,雙手抱著肩膀,神色落寞。
話劇裡的唱腔,不像歌曲那樣旋律銜接自然動聽,而是帶著情緒的節奏,隻是為了渲染感情,所以旋律並不重要。
甚至,很多段落來回就是那麼幾個基調。
這麼做,就是為了不讓觀眾被旋律分神,畢竟它不是音樂劇,更不是演唱會,而是讓觀眾注意情節,以及所唱內容本身。
很多歌曲,人們對旋律更了然於胸,反而歌詞有時候會忘記,就是這個原因。
時間有了刹那的靜止,無論台上還是台下。
然後,追光緩緩變暗,越來越暗,最後跟周圍的黑暗融為一體,寧遠也隱沒在黑暗中,就像被黑暗吞噬一樣。
就在觀眾們以為這一幕結束了的時候,突然,伴奏的旋律激昂響起
一段震撼而有力量的節奏,像巨浪咆哮,像萬馬奔騰,在黑暗中,觀眾對聲音的感覺更加敏銳。
無數人感覺渾身汗毛都豎了起來,當然不是驚嚇,而是一種震撼,從心臟到毛孔的打開。
這一段節奏之後,寧遠的聲音才再次詠唱出聲
“好人在我們國家裡,也好不長久。”
“碗裡空了,吃飯的人就要互相鬥毆。”
“啊,神靈的誡條,也對付不了缺吃少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