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二年,皇太子李弘意外猝死,唐高宗李治在悲痛之餘,立其子李賢為皇太子。李賢,字明允,隴西成紀的貴胄子弟,乃是高宗與女皇武則天的次子。他容貌俊秀,舉止端莊,自小便深得高宗的讚賞與寵愛。
李賢聰明過人,自幼便勤奮好學。高宗曾對司空李積讚歎道“此子已通讀《尚書》、《禮記》、《論語》,古詩賦亦能背誦十餘篇,過目不忘,領悟力極強。我曾令他讀《論語》,他讀到‘賢賢易色’一句時,反複誦讀,問及緣由,他言心中甚愛此句,由此可見其聰敏乃天性使然。”
高宗晚年,因身體衰弱,便命李賢監國理政。李賢處事明審,公正無私,贏得了時人的讚譽。《資治通鑒》記載“上命太子監國,太子處事明審,時人稱之。”高宗親筆下詔,對李賢的政績大加讚賞“皇太子自留守監國以來,雖時日不長,然留心政務,撫愛百姓,儘心竭力,詳審刑法。政務之餘,更能專心精研聖人經典,領悟深意。先王所藏書冊,皆能研討精華。好善正直,實為國家之希望,深副朕懷。特賜絹帛五百段,以彰其功。”
在唐朝的皇子中,李賢不僅以政務處理能力著稱,更以非凡的才華獨領風騷。年方二十餘,他便召集帝國中最為傑出的學者們,共同注解那本晦澀難懂的《後漢書》。他的親筆點評,後世稱之為“章懷注”,對文史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初唐時期最負盛名的詩人王勃,曾是李賢的伴讀,對李賢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命運總是充滿變數。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被高宗懷疑有挑撥皇子矛盾的嫌疑,最終被免去了官職。這一事件不僅改變了王勃的命運,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李賢的未來。
按照李賢的才華與勢頭,或許曆史會走向一個不同的方向,武周代唐的悲劇可能不會發生,一代女皇的君臨天下也可能成為泡影。但遺憾的是,武後對權力的渴望與追逐從未停歇,李賢再如何賢明,也終究無法逃脫被罷黜的命運。
在繁華的唐朝宮廷中,隱藏著一種特殊的力量——投機者。他們總是敏銳地觀察著每一個細微的縫隙,尋找著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的機會。而在這個世界裡,有一個名叫明崇儼的人,他的眼光更是獨到,手段更是狡猾。
明崇儼,一個容貌俊秀、風姿神異的術士。他年少時便精通巫術、相術和醫術,成為高宗和武後身邊的得力助手。他善於觀察人心,更能洞察天機,因此深受兩位皇帝的信任。
這位術士的心機卻並非單純。據《新唐書》記載,明崇儼曾向武後進言,稱英王李顯與太宗頗為相似,而相王李旦貴不可言。這樣的言論,無疑是在為武後日後的野心埋下了伏筆。而太子李賢,在這股暗流湧動中,又該如何自處?
李賢聽聞明崇儼的言論後,心中深感厭惡。他明白,這位術士的險惡用心,無非是在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而宮中的流言蜚語,更是讓李賢感到不安。有人傳言,他並非武後親生,而是武後姐姐韓國夫人之子。這樣的身世之謎,無疑是對他繼承大統的最大威脅。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明崇儼卻意外身亡。他的死因成謎,凶手遲遲未能捉拿歸案。這一事件,更是讓宮廷中的氛圍變得緊張起來。武後懷疑是李賢所為,對太子的猜忌之心愈發加重。
調露二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趙道生,竟在朝廷中掀起軒然大波。他聲稱是受太子李賢之命,刺殺了那位聲名顯赫的術士明崇儼。趙道生,不過是李賢身邊的一名男寵,卻在這關鍵時刻,成為了扭轉曆史進程的關鍵人物。
這起事件,迅速在宮廷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武後得知消息後,果斷采取行動,派人前往東宮馬房搜查。結果,竟搜出了數百具鎧甲,這無疑成為了太子謀反的鐵證。
高宗得知此事後,心中五味雜陳。他一向喜愛李賢,不願相信太子會做出如此大不敬之事。然而,在鐵證如山麵前,高宗也無可奈何。他試圖為李賢求情,希望能得到武後的寬恕。
武後卻態度堅決。她認為,為人子者,心懷謀逆之心,已是大不孝。為了維護朝廷的穩定和皇家的尊嚴,她必須大義滅親,不能赦免李賢的罪行。
於是,在這場宮廷風波中,李賢最終未能洗清罪責。他被廢為庶人,被幽禁在長安城中。從此,他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都源於那個不起眼的趙道生和他的供詞。
在永淳二年那個寒冷的冬日,庶人李賢被無情地流放到遙遠的巴州。他離開時,妻兒仆從衣衫襤褸,滿麵淒涼,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厄運。新任皇太子李顯,看著這一切,心中湧起無儘的同情,他上書懇請帝後憐憫,希望能賜予李賢一些春冬衣物,讓他在這偏遠之地能有些許溫暖。
命運似乎並沒有給李賢太多喘息的機會。文明元年,高宗駕崩,中宗李顯繼位,但僅僅一個多月後,他就被武後廢黜,改立睿宗李旦為帝。武後從此獨攬大權,朝政儘在她一人之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李賢被貶後,流放到荒涼偏遠的儀隴天平山。他築起簡陋的茅庵草舍,以野果山泉為食,生活異常艱苦。他深感父皇崩逝之痛,母後無情之傷,心中湧起無儘的悲憤。於是,他寫下了那首《黃台瓜辭》。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這首詩以藤蔓比喻武後,四個瓜則象征著他們四兄弟。李賢用詩表達了對兄弟性命朝不保夕的感傷,同時也透露出對武後專權的無奈與憤怒。
不久,這首詩傳入了京城長安,武則天得知後大為震怒。她認為這首詩觸犯了她的威嚴,忌心遂起。於是,她下令左金吾衛將軍丘神積前往巴州搜查李賢的住宅,以防備可能的謀反隱患。
丘神積到巴州後,將李賢囚禁在彆室,逼令自殺。年僅二十九歲的李賢,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短暫而悲慘的一生。武則天得知李賢的死訊後,雖然曾在洛陽顯福門舉哀,並將丘神積貶斥,但不久後又重新啟用他。
武則天離世後,塵封的曆史終於為李賢揭開了新的一頁,他被追封為章懷太子。然而,關於這位太子的死因,千百年來一直籠罩在迷霧之中,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兩唐書在字裡行間,都透露出太子被武後誣陷殺害的陰影。《舊唐書》更是以尖銳的筆觸評論道“唐年鈞德,章懷最仁,凶母畏明,取樂於身。”這是對太子品德的極高讚譽,似乎是在為他生前被扣上的不孝謀逆罪名進行駁斥,暗示他其實是含冤而死。
出土的墓誌銘也似乎在影射太子是被冤殺,但同樣未曾明言其直接死因。這些曆史碎片,仿佛一個個未解的謎團,讓人無法窺見真相的全貌。
郭沫若先生曾對此事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章懷之死與武後無關,而是當時的宰相裴炎為奪權所為。這一觀點,無疑為這樁曆史懸案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無論太子是因何被害,還是被誰所害,他死於帝國最高權力的爭奪和由此產生的忌恨、陰謀這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在那個風起雲湧的高宗朝,武後掌權的歲月裡,為了奪得皇位,兄弟相殘、父子反目的事情時有發生。而章懷太子的死,或許隻是這場權力鬥爭中的一個縮影,一個讓人痛心的犧牲品。
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或許永遠無法完全揭開。我們隻能從這些零散的記載和推測中,拚湊出一個模糊而又悲壯的身影,感受著那份屬於章懷太子的無奈與悲哀。
喜歡古今中外奇案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今中外奇案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