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誰是李福達_古今中外奇案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85章 誰是李福達(1 / 2)

嘉靖初年,山西鄉間,一個名叫薛良的無賴頻繁向官府控告他的債主張寅,一口咬定張寅的真實身份其實是彌勒教的首領、那位朝廷苦苦追捕的在逃通緝犯李福達。這起控告,如同一枚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激起千層浪花,引發了一樁震動朝野的大案。

這起後來被史書記載為“李福達之獄”的大案,自案發之初到最終塵埃落定,曆時長達三年之久。期間,巡按禦史、刑部尚書、乃至未來的內閣首輔,乃至皇帝本人都紛紛下場,各方勢力在這起案件中角力,案情更是經曆了兩次驚心動魄的反轉。

更為離奇的是,在案件結案多年之後,竟然又有人舊事重提,再度翻案,使得這起案件的餘波至今仍未平息。

在世人眼中,這起案件似乎是一場正義與奸佞的激烈鬥爭。深入案件的內部,揭開層層迷霧,卻發現這裡麵的水,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得多。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轉折,都似乎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和動機。在這起懸疑重重的案件中,真相究竟如何?誰又是最終的贏家?一切都還有待我們去探尋和揭示。

故事的看似平淡無奇,卻悄然牽扯出一場錯綜複雜的經濟紛爭。

薛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住在山西徐溝縣同戈鎮附近的白樹村。他的人生,似乎被賭桌和遊蕩所占據,毫無建樹。早年,他因與人私通,怕事情敗露,竟逼得那名女子走上了絕路,自縊身亡。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被判杖責一百,流放三年,到同戈驛服役。

然而,薛良骨子裡似乎天生帶著一股不安分的因子。他怎麼可能甘心在那種地方默默無聞地度過三年時光?很快,他便逃役回到了白樹村。

回到家鄉的薛良,並未收斂他的劣性,反而因為一場看似普通的經濟糾紛,再次將自己卷入了一場風波之中。這場糾紛,就像一顆投入湖麵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將原本平靜的生活攪得翻天覆地。

被告名叫張寅,一位來自山西五台縣的商人,堪稱那個時代的“成功人士”。他遊走於兩京、河南、蘇杭、徐州等地,憑借著精明的頭腦和過人的膽識,在商界闖出了一片天地。他在省城太原購置了八間門麵房,財富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在古代,大商人多半也是大地主,張寅也不例外。正德年間,他在同戈鎮購置了房屋土地,同時在五台、太穀等縣也擁有廣闊的田地。有了錢,他自然想要更高的地位,而明朝恰好允許買官,也就是所謂的“捐納”。於是,正德十六年(1521),張寅通過捐納獲得了太原左衛指揮使的職位,他的長子張大仁也納銀在北京充吏,家族地位水漲船高。

正所謂樹大招風。張寅和薛良,一個是精明的商人,一個是遊手好閒的無賴,兩人都屬於那種不安分、喜歡四處闖蕩的人。他們的命運,在某個時刻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交集。當時,張寅在太穀、徐溝二縣放貸,而薛良恰好成為了他的客戶之一。薛良陸續向張寅借了15兩銀子,但一直拖欠未還。張寅多次向他逼討債務,可能使用了些手段,於是雙方結下了深仇大恨。

嘉靖三年八月,一個悶熱的午後,薛良步履匆匆地來到山西巡撫畢昭的府邸,他的臉上寫滿了緊張和焦急。他帶著一個驚人的消息,一個足以撼動整個山西乃至朝廷的消息——他要舉報張寅,那個在外人眼中精明能乾的商人,其實是一個在逃多年的通緝犯——李五。

李五這個名字,在山西乃至整個大明王朝都可謂如雷貫耳。他原名李午,早年在陝西洛川縣行醫,然而他的真實身份卻是一個彌勒教的信徒,暗地裡煽動信徒造反。正德七年,洛川縣發生了一場震驚朝野的叛亂,而李五,正是那場叛亂的核心人物。然而,叛亂平定後,李五卻如同人間蒸發般消失得無影無蹤。

薛良聲稱,這個驚人的秘密是同裡魏槐親口告訴他的。魏槐,一個平時不顯山露水的普通人,卻擁有這樣的秘密,這讓薛良感到既震驚又興奮。他覺得自己手中握著一個可以翻雲覆雨的籌碼,於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向巡撫畢昭舉報。

事關謀反,畢昭不敢有絲毫怠慢。他立刻下令拘捕張寅及其相關人員進行審問。然而,張寅和他的長子當時正在北京,於是官府隻得先將張寅的次子、三子及其親眷抓了起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案件越發撲朔迷離。嘉靖四年二月,薛良再次上報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罪證”——他聲稱張寅的手指上生有龍虎形,左肋上還有朱砂字樣。這些看似荒誕的指控,卻給案件蒙上了一層更加神秘的麵紗。

五月初,張寅主動從北京回到太原投案,他堅稱自己是清白的,薛良的指控完全是出於個人恩怨的誣告。然而,薛良並沒有就此罷休。七月,他再次搜羅到新的“罪證”,並上交了一份新的訟狀。在這份訟狀中,他聲稱張寅原名李福達,是崞縣左廂都的造反分子,早在弘治二年就參與過造反,被發配充軍。後來逃回五台縣,投靠在張子名下入籍。而這次,薛良聲稱這個消息是來自張寅的義女婿戚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薛良的兩次舉報,每一次都似乎帶著些許的模糊與不確定性。他口中的張寅,時而成了張英;那個曾掀起風雲的李福達,在他筆下竟變作了李伏答;而那隱居的張子名,也成了張子貴。種種細節的出入,讓人不禁懷疑,薛良的消息究竟是從何而來,是否隻是道聽途說。

儘管薛良的言辭中充滿了不確定性,但一個犯罪鏈條卻已悄然浮現。那個來自崞縣的李福達,在弘治二年曾掀起一場謀反之風,被朝廷發配充軍。然而,他並未因此銷聲匿跡,反而逃回後躲藏在陝西一帶,化名李五,暗中傳教惑眾,最終引發了洛川縣的叛亂。叛亂平定後,他又一次逃脫了朝廷的追捕,改名為張寅,並巧妙地冒入了五台縣張子名的戶籍,開始了他的新生活。

按照明朝的律法,此案交由山西按察司負責。然而,案情之複雜,牽扯的人物、地點之多,加上調查能力的欠缺,使得山西按察司的進展異常緩慢。

五台縣的戶籍簿上,確實記載著張寅的名字。徐溝縣的記錄也證實了薛良與張寅之間的仇恨。然而,當驗看張寅的身體時,卻並未發現那所謂的龍虎形和朱砂字樣。陝西方麵傳來的消息更是令人困惑,當年與李五有關的造反者都已病故,無人能夠證明張寅與李五之間的關聯。

幾個關鍵的證人,也紛紛推翻了之前的言論。魏槐聲稱,他隻是和鄉親們閒聊時提到了李五煽動之事,從未與薛良說過張寅就是李五。而戚廣更是堅稱,張寅身為太原左衛指揮,從未有過聚眾叛亂之舉。

嘉靖五年二月,山西按察司的初審判決終於落下帷幕,猶如一道驚雷在山西的大地上炸響薛良,這個曾經信誓旦旦舉報張寅的人,竟被判定為誣告陷害。這一結果迅速上報給了巡撫,經過複審,結論與初審一致,毫無懸念。

薛良的命運就此被定格,他將以誣告謀反的罪名,被放逐到口外那片荒涼之地,長城以北的寒風將成為他日後的伴侶。他的生活,將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這起案件並未因此畫上句號。相反,它像是一個巨大的漩渦,將更多的人卷入其中。原告薛良與被告張寅之間的對壘,已經拉開了大幕。他們之間的恩怨糾葛,將在這場懸疑大戲中逐漸揭曉。

與此同時,一乾證人也紛紛登場。他們或許曾親眼目睹過某些關鍵細節,或許曾聽到過某些重要線索。然而,他們並非這場大戲的主角,隻是作為背景人物,為整個故事增添了幾分複雜與撲朔迷離。

嘉靖五年五月,新任山西巡按禦史馬錄在案頭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來信。信封上並無任何特殊標記,但信中的內容卻足以令任何一位官員感到棘手。

信中言辭懇切,透著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信上寫道“張寅乃吾舊識,今遭人誣告,不過因他人嫉其財富,望大人能體恤其情,予以寬宥。”馬錄為官已有十八載,曆經官場的風風雨雨,對於賄賂、求情與威脅早已司空見慣。然而,這封信的出處卻讓他不得不格外小心。

原來,這封信的作者乃是皇帝身邊的大紅人——武定侯郭勳。郭勳,乃明朝開國功臣郭英之後,承襲了先祖武定侯的尊貴爵位。在嘉靖帝即位之初,朝廷發生了一場震動朝野的“大禮議”事件。那時,以楊廷和為首的文臣群體站在了皇帝的對立麵,而郭勳則果斷地站在了皇帝這一邊,因此深得皇帝寵信。

馬錄深知,郭勳的求情並非兒戲,這背後很可能牽扯到複雜的朝廷權力和利益糾葛。他不得不謹慎對待這起案件,以免卷入這場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的政治旋渦。

這封信的出現,似乎預示著一起錯綜複雜的懸疑案件即將展開。馬錄開始意識到,自己或許已經踏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旋渦之中,而真相,或許遠比想象中要複雜得多。

郭勳的介入,如同暴風雨前的閃電,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原本,張寅在京城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他四處結交權貴,竟與那位權勢滔天的武定侯郭勳攀上了關係。張寅的長子張大仁,在京中任職,想必與郭勳也常有往來。

五月的一天,張大仁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得知了案件已經定性的消息。他心中惶恐不安,害怕家族即將陷入牢獄之災。於是,他急匆匆地找到了郭勳,希望這位權勢人物能夠出手相助,為張家打點一番。就這樣,郭勳的請托信,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了層層漣漪。

馬錄看完這封信後,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疑雲。他迅速翻開卷宗,仔細查看張寅一案的詳情。隨著閱讀的深入,他的眉頭越皺越緊,陷入了沉思之中。郭勳,這個在朝廷中權勢滔天的武人,一直仗著皇帝的寵愛,與文官們處處作對,行事多有不法。如今,他竟然寫信請托,為張寅求情,這難道不正是奸佞之人的行事風格嗎?

馬錄心中疑惑重重,他開始懷疑這起案件背後是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如果案件真的清白無瑕,郭勳又何須為張寅求情呢?這其中必有蹊蹺之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於是,馬錄下定決心,要查明這起案件的真相。他不僅要為受害者伸張正義,更要揭露那些隱藏在背後的陰謀和權力鬥爭。他毅然決然地提筆寫下了彈劾郭勳的奏章,準備將這份奏章公之於眾。

奏章一經公布,立刻在朝廷中引起了軒然大波。那些追求正義的人們紛紛站了出來,支持馬錄的行動,希望借此機會揭露郭勳等人的罪行,還朝廷一個清明的風氣。一場追求正義的浪潮,就這樣在馬錄的引領下,悄然興起。

兵科給事中劉琦挺身而出,毫不留情地批判郭勳道“那些求討書信者,必定是知情者;而那些受囑的黨羽,顯然是意圖賄賂。此案的真相,恐怕遠非表麵那麼簡單。”他言辭犀利地剖析道“那妖賊名為李午,其中的‘午’字,乃是四正之時,正陽之位,寓意著極大的邪惡。而張寅之名,乃是歲首建寅,人生於寅,這其中或許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戶科給事中鄭一鵬也站了出來,他聲稱“經過深入調查,我發現張寅的罪行深重,這更讓我意識到郭勳的罪行遠不止於專橫跋扈。郭勳明知張寅是謀反殺人的首惡之徒,本應揭發其罪行,為國除害,但他卻與之往來結交,顯然是狼狽為奸。”

禦史潘壯也上疏直言不諱“張寅,天下人皆知其為李午;而李午,更是天下公認的謀反之人。為了維護朝廷的法度,懇請將張寅嚴懲不貸,同時解除郭勳的兵權,以儆效尤。”

……

在案件尚未水落石出之前,這些言官們已經先入為主地認定張寅就是李午,就是李福達。他們似乎已經被某種力量所牽引,迫不及待地想要給張寅定罪。

在明代,言官們無疑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他們的人數之眾,堪稱曆朝之最,多數都身負進士的光環。這些言官,雖品級不高,卻心懷坦蕩,無懼無畏,敢於直言不諱,不懼得罪權貴。而他們的權力,卻重如泰山,即便是二三品的大員,見了他們也不得不恭敬有加。

朱元璋如此精妙的設計,意在將這些既有膽識又飽讀詩書的言官們,化為“天子之耳目”,讓他們成為查不法、查貪官、查奸佞的利劍,確保大明江山永固。

士大夫們並非簡單的工具,他們內心有著獨立的意識,有著“從道不從君”的堅守。言官們,儘管身處皇權的陰影下,卻時常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化身為“公理”的守護者,向那些皇帝寵信的奸佞宣戰。

在這場風暴的中心,言官們或許就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既是皇權的耳目,又是公理的守護者。

馬錄的果決與堅定,贏得了整個士大夫群體的讚譽。吏部侍郎孟春由衷地稱讚道“昨日劾郭勳之舉,真是大快人心。那郭勳雖然喋喋不休,但越是如此,越顯得他的無恥。”大理寺丞汪淵也感慨道“昨日見到你的章奏,攻伐巨奸,真是令人振奮。若非有你這般大風範的人,豈能至此。”工部侍郎閔楷更是讚歎不已“今日讀到你的發奸之疏,風骨卓然,中外皆服其公正,奸雄已落其膽矣。”

在這樣的氛圍中,馬錄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深知,自己不能有任何猶豫和退縮,必須排除一切奸佞勢力的乾擾,走到那個早已認定的“真相”麵前,揭開它的麵紗。因為他知道,如果他失敗了,那麼這些追求正義的人們的努力,不就成了一個笑話嗎?

於是,馬錄開始了他的調查。這一查,還真讓他查出了驚喜——那真相,似乎比他想象的還要驚心動魄。

在一連串錯綜複雜的線索中,官府終於捕獲到了一眾新的人證。定襄縣的韓良相,這位在北京結識了李俊、李二和李三等人的關鍵證人,突然浮出水麵。據他回憶,那三人曾在某個隱秘的場合向他透露“我們是李福溫之子,如今在上官府中的張寅,其實真名叫李福達,他正是我們的五叔。你若不信,隻需掀起他的帽子,看他是否是個禿子。”韓良相心中一動,隨即暗中觀察,果然發現張寅頭頂光禿,與三人所言完全吻合。

同時,從陝西方麵解送過來的十五個目擊者也為案件增添了重量級證據。官府特意安排了一場辨認會,讓張寅與一眾皂隸站在一起。這些目擊者一眼便認出了張寅,紛紛上前扯住他,堅定地說“沒錯,這就是李五!”

就在案件看似即將塵埃落定之際,一些疑點卻悄然浮現。張寅的年齡成為了一個難以解釋的問題。根據記錄李福達戶籍的黃冊,張寅應該隻有五十一歲,但眼前的他卻已是六十六歲的老者。此外,崞縣縣民杜文住的證詞也帶來了混亂,他堅稱李福達曾娶了自己的姐姐杜氏,可張寅的妻子卻分明姓林,而黃冊裡李福達的妻子則姓張。

這些疑點,對於已經深信不疑的馬錄來說,似乎隻是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他迅速公布了再審意見,斷定張寅、李五、李福達實為同一人,並依照律法處以極刑——淩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如果故事就此結束,那它僅僅是一個清官明斷的簡單故事。但馬錄的追求遠不止於此。他深知,正義不應僅止步於一兩個人的清白,更應徹底蕩滌世間的渾濁。因此,他決心將這場“正義”的火焰燃燒得更旺,直至將朝堂上的一切奸佞燒儘。

嘉靖皇帝的心情猶如烏雲密布的天空,壓抑而沉重。自他登上皇位以來,楊廷和為首的文官群體就像一群喋喋不休的烏鴉,時刻在他耳邊提醒他要守規矩。然而,身為天子,他又怎能容忍自己的權威受到任何人的掣肘?

嘉靖帝對於權力的掌控有著天生的敏銳和天賦,他像一頭狡猾的獵豹,時刻準備撲向那些敢於挑戰他權威的人。左順門的鮮血事件,便是他給這群士大夫上的一堂生動的政治課——君是主,臣是仆,該閉嘴時就閉嘴。


最新小说: 全員瘋批攻略,乖軟美人殺瘋了 開局天幕曝光我會成為千古一帝 三國:什麼!貂蟬是我姐! 殺穿副本後,我在規則裡養大邪神 大唐:八歲逛青樓,父皇你也在啊 移動城市種田指南 嫁殘廢,被流放,神醫嬌妻救忠良 廢後穿成全網黑?我在求生綜藝成c位 兵王上娘炮綜藝,頂流前妻坐不住 重生哈利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