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慶,有三個節日最為重要。
第一個便是正旦日,俗稱的春節。
第二個是冬至日。
第三個,就是萬壽節,又稱萬壽聖節,也就是慶皇的生日。
開朝之時,慶皇忙著打仗,並沒有過萬壽節。
直到開朝十三年,李山長上書,慶皇覺得江山基本穩定了,也該慶祝慶祝了。
再加上民心如此。
才開始過這萬壽節。
隻不過慶皇定下了四不,即是不受獻,不賦詩,不賜酺,不齋醮。
前兩個好理解,第四個是不向神佛禱告,隻保留最基本的祭天。
淩晨代慶皇祭天的官員,現在還在低著頭打著擺子昏昏欲睡。
至於不賜酺,意思則是不許聚飲。
這跟秦漢之人,三人之上不得聚飲的禁令有關。
因為三人之上聚飲,很容易出現亂子。
後來一些重要節日,皇帝為了彰顯恩典,便出現了賜酺這種說法。
多在一些重要節日,會出現特設的賜酺三日,賜酺五日。
也就是說,這三日,或者五日內。
可以聚眾喝酒。
民間少有放開後,一般也會聚集,感謝天恩,然後一堆人聚在一起喝酒。
至於到了前朝時。
宴會眾多,賜酺這基本玩壞了,皇帝有點喜事兒就賜酺。
可以說。
皇帝的威嚴,以及諸多的威嚴製度。
在前朝時,便已經被玩壞了。
就跟泰山封禪一樣。
隻不過今日慶皇六十大壽,秦標安排的一切,辦的喜慶。
最為重要的。
是一家團聚。
隨著鞭響,有太監高聲唱道。
“跪!”
呼啦啦的,一群官員便再度跪拜下去,整齊有序。
秦風站在高處,眼睜睜的瞧著這一幕。
早晨來的時,跪著算是請安,畢竟今日慶皇大壽之際。
但百官朝跪,兄弟五人卻不需要跪。
因為他們也是這些官員的君王。
“拜。”
隨著又一聲響起。
百官齊唱。
“恭送聖上!”
“再拜!”
“恭送聖上!”
“山呼!”
“恭送聖上!”
一連三聲,慶皇早已離開了禦座回去了。
甚至趁著眾臣子低頭之時,還向秦標秦風等招了招手。
意思很明顯。
一起走。
“走。”
秦標更是低聲招呼了聲,兄弟四人跟著秦標,就跟著去了殿後的門。
即便出了奉天殿,後方仍舊能聽到百官恭送的聲音。
秦標忍不住道。
“被恭送的感覺怎麼樣?能聚集這麼多官員的次數可不多。”
秦風忍不住掏了掏耳朵。
“震得耳朵有點癢,喊的是真賣力。”
“不賣力不行,十多個監察禦史盯著呢,若誰沒大聲喊,被監察禦史發現了,那監察禦史的政績可就來了。”
秦標哈哈笑著。
“不過大勝在即,百官對父皇的感情應當也是發自內心的,是父皇,讓漢人們再次強盛起來,淩駕於四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