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的腦子有多靈光?
袁紹會告訴你,何進殺的豬都比他腦子聰明。
袁紹說出那兩條辦法的本意是希望何進打消對付王弋的念頭。
哪知道何進轉個彎兒就進宮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妹妹。
何氏現在正在發脾氣,四歲的劉協當著劉宏和她的麵把劉辯一頓噴,斥責劉辯舉止不端。
對此劉宏居然還很高興,當眾誇讚了劉協。
這一下子何氏的危機感爆棚,聽到自己哥哥的建議之後一個瘋狂的念頭在她心中滋生出來。
想讓自己兒子當上太子其實很簡單,隻要劉宏隻有一個兒子就可以了。
於是何氏買通了禦廚,在劉協喜歡吃的食物裡做了手腳。
何氏也不聰明,殺人的方法千千萬,不知道她為什麼那麼偏愛下毒,而且還是劇毒。
其實那盤點心要是被劉協吃了事情也不會鬨得很大,劉宏死兒子都快死習慣了。
要命的是點心被正在哄孫子開心的董太後給吃了……
自從董重死後董太後對劉協寶貝的不行,她未來能不能有權勢就看這個孫子夠不夠給力,將劉協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
現在可好,真就比自己命重要了,她替劉協死了一回!
事情是晚上發生的,劉宏得知後暴怒無比,命令蹇碩將所有的禦廚都抓起來進行拷問。
皇宮之內所有人都戰戰兢兢,何氏似乎也終於聰明了一把,她啥也沒說帶著劉辯就去劉宏麵前請罪。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次行刺的目標是劉協,而最恨劉協的就是何氏。所以何氏很光棍,赤著雙腳、披頭散發跪在劉宏麵前,希望劉宏把她關起來,如果沒找到凶手就請將她視作凶手殺了。
這一招很高明,看似是在維護皇室顏麵,其實卻是讓劉宏在主觀上將何氏排除在凶手之外。
這真是何氏能想出的辦法嗎?當然不是。何進還沒有蠢到家,回去將自己妹妹的計劃告訴了袁紹。
袁紹聽完人都要傻了,不禁懷疑這麼白癡的計策真的是由一個人類想出來的?有點兒腦子的都不會這麼乾吧?
袁紹難得一見的毛了,對著何進破口大罵。想讓劉辯當上太子的辦法有的是,你倒是問啊!
罵歸罵,屁股還是要擦乾淨的。袁紹讓何進趕緊進宮,將知道這件事的廚子和宦官全部處理掉,務必處理的乾乾淨淨不留痕跡。
並且他還給何氏出了這條計策,先彆想著當太子了,把何氏自己和劉辯從這件事裡摘出去再說吧……
劉宏看到何氏的表現也感到很疑惑,他都已經在寫廢後詔書了,可這麼看來這婆娘似乎真的不是凶手?
劉宏真的為死了老娘而憤怒嗎?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老娘已經不是當初在小地方一起患難時候的老娘了,對權勢瘋狂的迷戀給劉宏前期掌權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娘倆的矛盾也不小。
劉宏的憤怒點在於有人想殺劉協。
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哪裡出了問題,雖然以前老死兒子,可那也是有兒子啊。自從王美人死後他連兒子都生不出來了,在後宮他覺得自己挺勤勞的呀!
而且劉宏很看好劉協,小小年紀有帝王氣度這很不錯,至少比他這個老子強。
劉宏這次的做法也很簡單,雖然很疑惑何氏的表現,不過居然真的讓人將何氏關了起來。
既然有人願意背黑鍋那再好不過,順便他還能把何氏和劉辯徹底從自己眼前弄走。
要是劉宏真的能把何氏弄走,袁紹也就不是袁紹了。
這一夜禁軍在宮裡忙活,何家與袁紹在宮外忙活。
一車車金銀珠寶從何家運了出去,一個個朝廷官員悄悄走進了何家。
第二天早朝的時候劉宏命人宣讀了自己的詔書太後殯天,凶手何氏認罪。何氏被廢除皇後,賜死。
這本是劉宏的家事,他這麼做也無可厚非,媳婦兒毒死老娘肯定要賠命。
可惜劉宏是皇帝,有些事他要和臣子們商量。
劉宏已經做好臣子分成兩撥的準備了,他下定決心隻要有人同意他的決定,他就幫著那些人往死裡整反對的。
結果卻讓劉宏很絕望,臣子們確實分成了兩撥,隻不過一撥是反對的,一撥是對此不發表意見的。
劉宏廢後的計劃又失敗了,反對的臣子們要求查明真凶,要求見到確鑿的證據,要求為董太後報仇,要求劉宏嚴懲凶手,要求劉宏不能廢後。
而且何氏願意以死來遮掩皇室醜聞的消息不知道怎麼就傳了出去,一時間何氏名聲大噪,不少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居然認為何氏是個賢後。
這一刻劉宏忽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草草結束朝會,他下令召了三個人入宮。前太尉楊賜,太常劉焉以及太傅袁隗。
楊賜臥病在家實在走不動,還以為劉宏打算繼續征他為官,推辭了劉宏的召見,也斷了大漢存活的最後一點兒可能。
在劉焉的野心和袁隗的陰謀之下,劉宏提前拿出了魔盒的鑰匙,親手打開了覆滅大漢的潘多拉之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王弋此時還在慨歎袁紹的應變能力實在是太快,隻要晚上一天何氏就會幫他省去很多麻煩,那樣他會輕鬆很多,說不定他還能保著這個皇朝不死。
一道聖旨卻打破了他所有的幻想,劉宏命令他立刻結束守孝,以最快的速度前去幽州出任幽州牧,負責經略遼東。
王弋懵了,這是什麼情況?自己還沒開始謀劃劉宏就給了?到底他是穿越者還是劉宏是穿越者啊?這是要乾嘛?
然而緊接著他就反應過來一個問題,旨意上寫的是出任州牧而不是刺史!
王弋心中一沉,劉宏這是要發什麼瘋?是誰提出來的州牧?劉焉嗎?不應該啊,現在才光和七年,離中平五年還有一段時間呢。
但是很快王弋便知道就是劉焉無疑了,而且這裡麵袁家人絕對有參與。
因為接到任命的不止王弋一個人,劉虞遷任冀州牧治理被黃巾破壞的冀州,劉焉遷任益州牧平定五鬥米教張修的叛亂,鄭泰升遷為執金吾,袁紹被舉薦為虎賁中郎將,袁術被舉薦為五官中郎將,袁滂複起為北海太守,袁基被舉薦為汝南太守,盧植複起為揚州刺史,孔融被任命為青州刺史……
這一次可謂是官場震動,無數人被調進調出,大部分人都覺得這是劉宏在對今日早朝之事的反擊。
事實也確實如此,劉宏覺得自己手中的權力實在得不到保障,他需要信任的人來幫他鎮守一方。
然而細心的人卻會發現一個問題,雖然各個勢力的人都有外調去地方任職的情況,可總體看袁氏牢牢占據著中央,而反對袁氏的人大部分都被調離到儘可能遠一些的地方。作為和劉協有關係的外戚,王弋更是直接被扔到了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