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黑時,李延寧騎著馬,後麵的衙役捕快運著一車車的米糧向官道這裡走來。
徭夫們借著最後一絲光線看見了李延寧。
“寧子回來了,青鬆,是不是寧子回來了?”
“是寧子,後麵那一車車的是不是糧食?”
“是糧食,真是糧食!天呐,那麼多糧食,我們不會餓死了!”
“有糧食了!喔!有糧食了!”
前頭的徭夫們呼喊道,後麵的徭夫聽到有糧食了都興高采烈叫起來,大家激動得手舞足蹈,互相擁抱,喜極而泣。
李延寧見狀心裡也百感交集,底層的百姓韌性如此,隻要有一口吃的,他們便會迎風生長,旺盛下去。
有了這些糧食,這批秀越縣的徭夫們活著回去不成問題。可整個華朝此時又有多少徭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呢?
他能力有限,隻能儘量做成眼前能做到的。
之後,金洵的大伯,上灣府的同知大人也前來參觀,對木軌道讚不絕口,嘉獎了李延寧一番,李延寧不要嘉獎的錢財,讓同知大人換成乾糧,給徭夫們當回去的糧食。
徭夫們知道後各個眼圈泛紅,李督工連回去的糧食都為他們想好了。
而王純義早已經將李延寧的策問以及金溪縣發生的事情寫成奏折上書朝廷。同時修書一封給他祖父。
禦書房內,皇帝正在看錦州各地的奏折,他需要知道征徭情況,以及各條管道疏通得如何了。
錦州的堤壩快要修好了,可代價也是慘重的。北方雪災,也需要糧食,作為華朝糧倉的江州又受了水患,交通要塞的錦州道路不通,征徭役是迫不得已。
各地的奏折看得皇帝眉頭緊皺,連眉頭中的川字紋都又深了一些。
這時,上灣府金溪縣縣令王純義的奏折讓皇帝精神一振。木軌道?有軌馬車?這是什麼?
皇帝見奏折中還夾著一篇策問,皇帝好奇地打開看起來,不知不覺竟看得入了神。
劉公公請示用茶,皇帝也沒聽見。
劉公公隻能候在一邊,他很久沒見皇帝如此認真地看一封奏折這麼長時間了,簡直是逐字逐句地讀。
劉公公都有些好奇是哪位大臣有這樣的好文采,必定能成為禦前紅人。劉公公決定以後多留意此人。
許久後,皇帝舒展眉眼道:“這策問寫得有些意思,文辭質樸,卻能娓娓道來,觀點新穎,就是不知道可操作性如何,有些異想天開了。”
皇帝評價完,放下策問,又拿起王純義的奏折翻開下一頁繼續看。王純義是王家人,上次河西縣的水患一事也是他先提供線索,是個有實乾才能的人,他的奏折皇帝會多看兩眼。
這會兒再看王純義後續的奏折,皇帝不禁瞪大眼睛,木軌道居然真建立起來了!不僅通行了,還未損傷一個徭夫,竟然還是商賈們心甘情願掏錢修建!這不可思議啊!
若真有這般便捷的運輸道路,華朝何愁不興?外邦異族何愁不能全部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