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的題紙用的是宣紙裱成,做工極為考究,紙上還畫有紅線直格,每行規定寫二十四字,要求每個字都要書寫工整,且一個字都不能錯,必須斟字酌句後才能寫進去。
這次的殿試是皇帝直接擬題,隻考策問,題目先是由公公誦讀三遍,接著考題用大字被謄抄在大張的宣紙上。
再由兩名公公舉著從前到後緩步走過給各位考生查看。總之就算近視也能看見宣紙上的大字。
李延寧沒有近視,聽力也很好,在公公念完題目他已經知道這次的殿試策問考什麼了——今欲滅敵收炎,何策而效?
皇上居然問他們如何收複炎城?這個題目可太大了,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可是涉及到方方麵麵的問題。
首先打仗需要軍餉,華朝雖然富裕的州多,可窮得叮當響的州也不少,長久隻薅著富裕的州也會出問題。這就要先解決軍餉問題。
第二就是戰鬥力的問題。烏孜國是馬背上的國家,戰馬好馬多的是,而華朝是農耕國家,好馬稀缺。
華朝軍人戰力再強,麵對成批衝鋒而來的敵軍鐵蹄,還是會招架不住。這得提高武器裝備。
第三就是軍人的訓練等問題,當然這涉及到用人、練兵……
李延寧在腦海裡思索了好一會兒,才慢慢理清思緒,打好腹稿。其他的貢士,有的看到題目已經懵了,有些已經下筆開始寫了。
李延寧一直呆坐著不動,公公都好奇這會元是怎麼了?怎麼都不動筆,這題目這麼難?
在李延寧打完全部腹稿,糾結片刻後,他才動筆寫起來。雖然有些冒險,但是他還是想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
考到午時,太陽升到正當空了,考試結束。李延寧放下筆,公公正好過來將卷子收走。接下去,公公領著他們出宮門。明日就要正式公布殿試名單。
太傅為首的內閣和正三品以上的官員集中在文博殿緊鑼密鼓地批閱卷子,皇上正在上頭監督。最後有十份考卷被眾官員評為上卷,公公收齊後交給皇上。
皇上仔細閱讀著,每份試卷看的時間都差不多,直到看到最後一卷時,皇帝坐直了身體,讀了一遍,皺起眉,又讀了一遍,然後道:“這份試卷所言觀點甚是新穎,開展絲綢之路。”
簡單來說就是由官方主導開辟兩條貿易路線——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
通過這兩條路線,把華朝產出的絲綢、布匹、茶葉以及精美的瓷器等商品運往外藩銷售,從而獲取大量黃金白銀,並尋找優質的農作物種子帶回國內。以此繁榮華朝的經濟,促進農業發展,如此便無需再擔憂軍餉。
隨著絲綢之路的傳播,也趁機宣揚華朝的文化和經濟實力,讓與華朝貿易的國家從此依賴上華朝,壟斷這些國家的關鍵經濟命脈,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軍事方麵提到了強軍先強武器,研發新武器離不開技術性人才,提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選拔方式,大力推行“有教無類”,舉行工科考試選拔。
有錢、有武器、有強兵、有實力,華朝該放眼世界,區區炎城更不在話下。
與其他大多從軍事方麵入手的試卷相比,這位提出的觀點不僅新穎還天馬行空的很,可細讀之後又覺得很有道理,心潮澎湃,可很想一試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