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現在隻是想穩著來。
南匈奴內附,東漢用他們守衛邊境;羌人內附,用來守衛邊境,烏桓內附,也用來守衛邊境。
戰國時代,各國都是征兵製,兵農合一、全民皆兵。
可見在朝廷大臣的心目中,漢人士兵打仗是不行的,異族士兵才是可堪重用的。
皇甫嵩主張征召三千烏桓騎兵,北軍中侯鄒靖認為烏桓太弱,應該用鮮卑騎兵。
可到了東漢時,情況就不同了。
魏延有些擔憂趙雲率兵去攻魏營。
此番魏國皇帝曹丕花了很大的代價讓他這個沒有多少軍功的‘文人’做三軍統帥,也是頂著很大的壓力的。
異族兵熟悉戰場環境,懂軍事技術,能就地解決補給問題,基本可以避免征兵製的三個弊端。
在魏國大纛下,夏侯尚臉上同樣有擔憂之色。
子龍以膽子大出名。
征兵製的弊端,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就充分暴露了。
其中五千騎兵,更是隸屬於洛陽禁軍序列的,是精銳中的精銳。
城牆非是夯土堆砌,而是科學院派人來通過燒磚砌成,端是堅固無比。
騎兵可以利用高速運動和弓箭,對敵人進行遠程騷擾和消耗,也可以利用重量和衝力,對敵人進行近身衝鋒和突破。
大臣們反複辯論,有人支持用烏桓,有人支持用鮮卑,但沒有一個人提出要多征召一點漢族兵的。
當時有人誇耀東漢使用外族兵的政策,說“內不煩一夫之役,不開府庫之藏”、“不動中國,不煩戎士”,不用擾亂中原的百姓,也不用政府花錢,這辦法真是太棒了。
賈誼樂觀地說,異族負責打仗,西漢帝國就能“民天下之兵”,讓百姓在內郡過安靜的日子,讀書種地,享受生活。
另外,征兵守衛邊境的期限是一年。
司馬懿並未慌亂,也不著急。
騎兵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騎兵的氣勢和聲勢,往往能夠震懾敵人的士氣和鬥誌,使敵人在未交鋒之前就已經半敗。
曹丕之前不用,是深以為恥,但戰局到了這種程度,魏國的精銳兵卒都被漢國謔謔得差不多了。
不在城下丟了一兩萬具屍體,你打的下此城?
司馬懿此番帶來的大軍,除了築城的民夫外,更多的,便是騎兵。
家鄉青山綠水,邊地大漠黃沙,士兵不等打仗就先懼怕了幾分。
這使得騎兵可以搶占有利地形,突襲敵人後方,切斷敵人的糧道和援軍,或者及時撤退和追擊。
騎兵可以靈活地變換戰術和陣型,根據敵人的弱點和自己的優勢,選擇最佳的攻擊角度和時機。
沒辦法。
恩寵不可謂不隆。
隻有五千人,五百騎兵,這五百騎兵,還是當初劉禪回長安的時候,魏延找劉禪要的。
西漢時便有幾個思維敏銳的大臣提出軍事改革,使用異族兵就是改革措施之一。
若是他把這個差事給搞砸了,便是曹丕再信重他,日後他也沒有再次帶兵打仗的可能了。
第一個原因,是征兵製難以適應戰場環境。
他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麼。
衝陣的事情太多了。
“可潼關的趙將軍,可會出關作戰?”
“做好自己的事情便好了,何須在意其他的?子龍將軍有縱橫天下的武力,出城應戰也不是不可,我等守住風淩城便是了。”
騎兵可以快速地行軍和轉移,遠遠超過步兵的速度。
秦漢大一統帝國建立後,戰爭的對象由各地諸侯變成了邊境異族,征兵製就難以適應新的戰爭形態了。
一年前那種情況,魏軍主力都打不下關中,當時漢軍還沒有在關中站穩腳跟。
至於為何,主要有幾個原因。
比如渾邪王投降後,其部眾就被分為五個屬國,安置在邊境上幫西漢戍邊。
風陵渡營寨,現在可以稱之為風淩城了。
漢文帝時賈誼就提議,想辦法讓部分匈奴人成為漢朝臣民,分散他們的力量,設置若乾屬國,安置在從隴西到遼東的邊境上,讓他們幫漢朝抵禦月氏等其他異族。
嚴重一點,可能以後的仕途也就到此為止了。
還有材料記載說,青徐兩州每年要供應鮮卑兩億七千萬錢。
西漢使用異族士兵的前提,是本身軍事實力非常強大,不管是用異族守衛邊境還是把他們編入中央軍序列,都隻是作為一種補充力量。
而對於這些‘雇傭兵’來說,隻要錢帛賞賜給得夠,他們便會為你全力殺敵。
東漢自己軍事實力不行,但用異族兵的傳統卻還在。
而在這個時候,司馬懿上前請命出征,這一下子,對比就非常明顯了。
很多軍將不願意出征,甚至還有幾個稱病的。
而其餘一萬五千人,便是烏桓騎兵,鮮卑騎兵與匈奴騎兵組成的雇傭軍。
司馬懿在洛陽之時,便已經是被曹丕授官了,此刻他是都督雍凉二州諸軍事,征西將軍,可謂是位高權重。
騎兵!
司馬懿現在依仗的,便是這些精銳騎兵。
大量的騎兵。
東漢時所使用的異族兵包括匈奴、鮮卑、烏桓、扶餘、羌、武陵蠻、交州蠻、白馬氐、昆明蠻等等,隻要能用,才不管你是誰呢!
邊境守衛當然也離不開異族兵。
為何?
當然
他之所以能領軍出征,還是因為洛陽城中,無人敢請戰。
但風陵渡位置重要,搞後勤的諸葛亮,是咬咬牙,給風淩城建造了甕城。
趙子龍?
魏延搖了搖頭,說道“這我就不知道了。”
實際上這是一種溢美之詞,東漢政府還是要花錢的,不花錢誰給伱賣命啊?
到時候能否守住風淩城都成一個問題了。
一個個都是響當當的名字。
此番能否成事,也要靠他們三位了。
(本章完)
inf。inf(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