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謝明、謝富、冉安國、黃之傑四人皆為趙與珞舊部。
曆史上阿裡海牙接受降將王用的建議,於祥興元年十月出兵占領瓊州,徹底切斷碙州行朝後路。
在著名的白沙津海戰中,趙與珞率領宋軍英勇抵抗,蒙元不得進。
趙與珞本人被叛徒馬成旺出賣被俘,拒絕投降的情況下被蒙元殺害。
謝明、謝富、冉安國、黃之傑四人皆誓死不降,為趙宋儘忠。
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崖山海戰後,定居於萬安,也就是今天的海南萬寧,位於海南島東南部。
大宋滅亡後,以耕種、打魚為生,成為海南文氏家族的遷瓊始祖。
任命鄒渢為大宋皇家陸軍總參議,趙孟溁為副總參議。
至於趙大石、楊大力等人也水漲船高,直接從原來的營級,也就是管五百人的指揮使升為團長,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團座。
而跟趙昺一個宿舍的孫小五、江小魚和之前在訓練時,被罵的最凶的錢小二和那個隔壁老王也都順利通過選拔,被任命為營長。
至於說那個隔壁老王,就是看上去比較成熟的,真實年齡也才二十來歲,但是看起來卻又像四十多歲的人。
隔壁老王,屬於無名的存在。
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叫什麼。
人們隻知道他姓王。
後來還是趙昺在訓練場上看到這位主之後,因為印象極其深刻,於是親自給他取了個閃亮的名字——王榮耀。
以此希望能榮耀一生。
自從有了陛下的賜名,王榮耀更是拚了命的訓練,在今天的各項測試考核中堪稱絕對的王者。
《新軍綱要》也已經頒布。
規定,每軍兩萬人,每師八千人,每團三千人,每營五百人,每都一百人,每小旗十人。
文天祥、張世傑、陳吊眼三人穿著嶄新的軍長軍服,胸前掛著一枚代表著軍長身份的金星,純金打造的,陽光下耀眼奪目。
幾乎人人升官,全軍上下一片喜氣洋洋。
《新軍綱要》規定了新的五十四斬:
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旗舉不起,旗按不伏,此謂悖軍,犯者斬之。
呼名不應,點時不到,違期不至,動改師律,此謂慢軍,犯者斬之。
竊人財物,以為己利,撿拾浮財,以為己有,此謂盜軍,犯者斬之。
……
自古慈不掌兵,特彆是臨戰之時。
《新軍綱要》特彆規定,臨戰之時,無令不得後退!
師長退,團戰斬之;團長退,營長斬之;營長退,都頭斬之;都頭退,小旗長斬之。
小旗長退,斬全隊。
其實“軍”、“師”、“旅”,這種建製並不是什麼後世近代軍隊的產物。
這種建製在華夏古代已經存在,最早始於夏商周時期,並沒有什麼稀奇的。
“旅”是華夏出現曆史最古老的軍事編製單位,大約出現在公元前21世紀的夏王朝。
“旅”這個建製單位出現後一直沿用著,但其地位卻在不斷下降,宋朝以後基本從序列中消失。
但它對後來的影響並沒有因此終止,古語多以“一旅”特指五百人的軍隊,相當於宋朝的“營”。
“軍旅”這個詞由此而來。
取代了夏代的商王朝以重視對外征伐而聞名,用兵規模、頻率也比夏朝大了很多。
牧野之戰的真相是武王趁著商朝主力在東南方向開疆擴土之際,實施的一次完美的“偷家”行動。
由於商朝征伐規模變大,夏朝的一“旅”(即五百人)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故而在“旅”的基礎上增加了“師”一級建製。
到了周王朝,周禮規定,天子可以動員“六軍”。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規模更大。
“軍”也開始淩駕於“師”以上,成為最高的軍事編製單位。
再往後,魏晉、隋唐、兩宋,“軍”的編製逐漸縮小,比如宋朝一“軍”管轄兩千五百人。
但“軍”作為最高軍事編製單位的象征,一直被保留下來。
高級將領,統稱為“將軍”。
中等編製單位的“營”,其名氣可是響亮的很,最早出現在漢朝守衛京城的禁衛軍當中。(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