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案件的影響,都是超過案件本身的。比如清末著名的“楊乃武和小白菜案”、“刺馬案”等,產生的影響都遠遠超過案件的本身。李艮也想著借著趙常勉的案子,把自己的名字上達到楊競的案前,所以大肆牽連、不斷往謀逆大案上攀扯。
趙常勉剛開始還是很有風骨的,李艮提審的時候,倨傲不跪,引經據典的對著李艮一頓輸出,李艮一點都不惱怒,直接吩咐上刑。
“酷吏,你這個酷吏,大梁有明文規定,七品以上致仕官員犯罪,非經禮部批準,不得用刑。你竟然敢置朝廷法度於不顧,老夫定要參你”趙常勉養尊處優一輩子,被當眾打了板子,氣急之下,竟然昏了過去,轉醒以後,聲音微弱的叫罵。
“本官勸你還是招了吧,你是怎麼密謀對抗官府,反對遼王千歲的”李艮人畜無害的坐在大堂之上,看著趙常勉,慢條斯理的說道。
“老夫沒有反對遼王殿下”趙常勉再傻,也知道這個時候不能牽涉到楊競,不然等待自己的真是破家滅族了。
“沒有反對遼王千歲,你怎麼阻攔鄉一級官員依法辦案?你怎麼說遼王殿下設置鄉一級建製是逾製?這話是你說的吧?”李艮依舊不緊不慢的說,“您這大的官員,可不能出爾反爾啊”
“老夫隻是說,自古以來,鄉村的治理就是靠鄉紳,皇權不下縣這是公論”趙常勉辯解道
“那這就是你對抗鄉政府執法的理由?而且你言語之間涉及遼王千歲,這可沒有冤枉你吧?”李艮笑道,然後對著旁邊的書吏說,“記好,都記好。趙大人說了,遼王千歲的政策違反公論。這可是典型的謀反言論”
“李大人,您可不能這麼寫啊,這不是置老夫於死地嗎?”趙常勉立即著急起來,“老夫不過是抱怨幾句,怎麼能說是謀反呢?”
“反對遼王千歲還不是謀反啊?”李艮反問,“都寫好了,讓他畫押”
趙常勉的案卷很快就通過襄平太守府,轉呈到遼王府。這太平日子出了謀反大案,楊競十分的重視,召集群臣在王府商議。群臣審閱案件完畢,神情不一。
“這個殿下,盤山縣報上來的所謂謀反大案,以臣看來,證據似乎有些不充分。要是說這趙常勉阻撓官府辦案,還說的過去,但是說他意圖謀反,這怎麼看,證據都不充分啊”刑部尚書王顯首先說話了。王顯的這話其實很專業,但從案卷上來看,的確很難看出趙常勉有什麼實質性的證據能表明趙常勉有謀反的行為。
“殿下,老臣也是這個意思,以謀反的罪名向大理寺移交趙常勉的案卷,恐怕法律支撐也不足啊,大理寺也不能這麼判決啊”現在的禦史台禦史由大學士張元兼任,張元也覺得這罪名不成立。
“況且,殿下,臣今日接到不少昔日同僚的信,都是為趙常勉求情的。這個案件在大梁朝廷也引起了不小的波動。如果處理不好,輿論上對咱們遼藩不利啊”張元接著說道。
趙常勉怎麼會坐以待斃?不斷通過各種關係,讓以前的同僚幫助自己說話,他的這些舊時同僚又不能給楊競寫信,就把人情都拖到張元身上了。
“殿下,朝廷的刑部和大理寺聯合來文,讓我們把趙常勉以及相關證據全部移交長安,此案由長安親審”大理寺卿江水也出班說道。趙常勉除了拜托舊日同僚以私人的名義幫助自己說情,更是拜托同僚們運作,以中央部門的名義給遼藩下文。
這趙常勉的確有這個本事,這也是他不把楊競設置的基層官吏放在眼裡的原因。江水的話講完,吳晉、趙石等人一下都看向了楊競。
政治是平衡的智慧,每個人都需要平衡各方因素。對於楊競來說,他需要平衡的就是跟著他乾的人的心理。也就是說,楊競必須向吳晉、趙石等這一眾上了朝廷黑名單的大臣,和殺了幾萬朝廷官軍的遼藩軍隊表明,自己不會與朝廷和解。如果這個因素平衡不了,神策軍會當場衝進遼王府,砍了楊競。
“看來朝廷是想替孤做主呀”楊競笑著說了一句,緊接著,楊競又開口了,“長平,這個事情你怎麼看?”
“殿下,以臣看來,這個案件應該以謀反論罪為宜”吳晉接話道,原因有三,“第一,身為遼藩子民,對殿下出言怨懟,本身就是大不敬的行為;第二,阻攔官府辦案,這本身就是反了。不能說鄉政府就不是政府了,從法律上來講,阻攔鄉政府和阻攔遼王府沒有任何區彆。第三,這件案子的是非曲直還是很明確的,就是鄉紳魚肉鄉裡的表現。不嚴懲趙常勉,正在推行的設置鄉一級建製和司法改革,就會受到嚴重挑戰”吳晉話音不大,卻說的眾人毛骨悚然。
太狠了,什麼叫阻攔鄉政府就是阻攔遼王府?這話一出,基本可以判趙常勉死刑了。
當大勢所趨的時候,所有的個人努力就像駕駛著一艘小船於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上,無論怎麼努力,都逃不過最終覆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