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鱗鱗、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在山海關前往鎮東關的管道上,精神抖擻的遼西邊軍、神策軍、鳳凰衛和配屬遼西遼西邊軍的遼中邊軍騎兵旅、炮兵旅,整齊列隊,向鎮東關進發。
打頭的1萬神策軍全部身騎白馬,一身板甲,手持長槍,斜跨弓箭,手持勁弩,身披白色披風,披風上繡著象征遼王親兵的金龍。擎旗校尉高舉著神策軍大絛,大絛上一個大大的“遼”字,大絛兩側同樣繡著金龍。遼藩尚白,所以神策軍的裝飾也以白色為主。
這1萬神策軍重騎兵行進起來,地麵都微微的顫抖,這是遼藩最精銳的騎兵之一,楊競的神策軍有6個旅共3萬人,1萬重騎兵和2萬重步兵,分彆駐紮在襄平城的東大營和北大營,1萬重騎兵是楊競的機動兵力,2萬重步兵則是負責駐守襄平城。
當初楊競確定神策軍披風上的金龍紋樣時,很多大臣都反對。楊競當時說了一段話,現在還在神策軍士兵中廣為流傳,當時楊競說道:“神策軍3萬兄弟是孤的手足,孤的親王袍服上有七條金龍,即日起,內務司重新製定孤的袍服,上麵繡六條金龍,剩下的一條,繡在3萬神策軍兄弟的披風上。孤身上的龍,有一條是神策軍的兄弟給的”
這個時代哪裡見過楊競的這種高端操作啊?楊競的話傳到神策軍軍中的時候,3萬神策軍士兵直接感動的淚流滿麵,整齊劃一的向著遼王府的方向叩頭。楊競還有後半句話,“這披風,活著的時候禦寒、死後的時候裹身”。楊競的這兩句話,直接把神策軍的士氣拉滿。
神策軍後麵就是鳳凰衛,楊秀寧當然有學有樣,鳳凰衛的鎧甲裝備和神策軍的一樣,隻不過披風上繡著的是一隻青鸞,楊秀寧可不敢說自己鳳袍上的鳳凰少繡一隻,另一隻就繡在鳳凰衛的士兵披風上的話,披風上的青鸞算是鳳凰的一種,低配的鳳凰吧。
鳳凰衛後麵就是遼西邊軍了,遼西邊軍三萬人同樣是一身白甲,白色披風,隻不過披風上是幾條條紋,這幾條條紋就是遼水、衍水、霸江、鬆花江、龍江和長白山、大小興安山和燕山的形狀的紋樣。
遼西邊軍的主要裝備就是一杆長槍、一張長弓和一把手弩,另外每人4枚震天雷,這個裝備,可比大梁所有勢力的精銳要好很多。宋武測算過了,這3萬遼西邊軍的戰鬥力,抵得過大梁精銳官軍5-8萬人,而這樣的邊軍,楊競就有5支。
配屬給遼西邊軍的遼中邊軍騎兵旅和炮兵旅是同樣的裝備和服飾,隻是軍服上多了一抹黃色。按照楊競的建議,大遼兵部按照五行學說,在遼東邊軍的軍服上,多了一抹青色;遼西邊軍的軍服中,多了一抹金色;遼南邊軍的軍服上,多了一抹紅色;遼北邊軍的軍服上,多了一抹黑色;遼中邊軍的軍服上,多了一抹黃色。
楊競特彆認同一個道理,軍服的美觀程度就是戰鬥力。所以楊競在鎧甲、軍服等方麵,很是舍得投入。遼軍不僅每個士兵都有鎧甲,甚至連軍常服和作訓服都有。不就是錢嗎?遼藩可能沒有齊藩有錢,但楊競自信遼王府可比齊王府有錢,遼王府甚至比大梁皇宮大內都有錢。畢竟楊競擁有奉天銀行、四海銀行和襄平商號這三大錢袋子。
這幾萬遼軍的氣勢,竟然走出了排山倒海的氣勢。要不怎麼說遼藩的大臣們生出了爭奪天下的心思。這底氣就來自這20萬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遼軍。統一的軍服、充足的軍餉、充分的訓練,正確的戰略戰術,這樣的軍隊想要不打勝仗都難。
反觀關內各勢力的軍隊,能有個半身甲就算是精銳了。更多的就是發柄長矛,就算是士兵了。和遼藩這種全身都包裹在鎧甲之中的軍隊比起來,大梁其他勢力的軍隊就是武裝流民。
四月初一淩晨,已經準備就緒的遼西邊軍、神策軍、鳳凰衛和配屬遼西遼西邊軍的遼中邊軍騎兵旅、炮兵旅,共計53萬人,在鎮東關120裡的戰線上,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是的,在曾泰的建議下,楊競最後決定遼中邊軍的炮兵旅也隨軍作戰。
這鎮東關長城去去年才開始修建的,預算70萬兩白銀,由於資金不足,工期一直斷斷續續的,特彆是後期,燕王楊棣好不容易籌集了20萬兩白銀交給南鄭侯魏遠,還沒等繼續修建,魏遠就叛逃遼藩了,這20萬兩白銀自然就被他裝入自己腰包了。
看著高不過2丈,寬不過三尺的城牆,遼西邊軍總兵曾毅一陣無語,“這也叫長城?”。隨即就命令炮兵旅展開,黑洞洞的炮口衝向鎮東關城門樓。至於遼中邊軍的炮兵旅,則部署在鎮東關北20裡處,為神策軍騎兵和鳳凰衛開辟入關通道。
“樞密使大人,子時到了”曾毅來到一身大紅官服的曾泰馬前,恭敬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