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市麵上的銀子還得稱重,然後判斷純度,甚至用銀剪子來調整重量,很繁瑣。
這也是為什麼西班牙銀元在大明地盤廣受歡迎的原因。
另外,還可以趁機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火耗。
過往,老百姓繳稅的時候,一般以碎銀子為多。
而這些碎銀子最後會按統一標準,回爐鑄成標準的官銀。
在回爐過程中,肯定會有所損耗的,那麼這些損耗官府自然不會承擔,而是由百姓承擔,這就是火耗的來源。
各地的標準不一樣,有的地方少則交損耗一錢,多則六錢甚至更多。
但問題在於,回爐時的成本其實根本沒有這麼高,多的自然流入官府的口袋之中,然後被貪墨了。
有人可能要說了,雍正就很厲害,直接火耗歸公。
這裡後世清粉們吹得很厲害的火耗歸公,可不是說老百姓不用交火耗錢了。
而就算字麵的意思,火耗歸公家所有,從此變成一項正式的稅,杜絕官員灰色收入,由朝廷來統一分配。
有一說一,有點也不當人!
說白了,韃清不可能不盤剝百姓的。
火耗問題是很好解決的,鑄銀幣或紙幣就能搞定,這銀幣和紙幣都有固定的麵值,還有個錘子火耗。
不過,火耗這事情,天下官員都在得利,絕對是深水區,不好動的。
如果是在韃清,誰敢把解決火耗的方法給提出來,怕是骨灰都能被人給揚了!
好在現在的大明船小好調頭,加上新大明也有用銀幣的習慣,所以鑄幣這種事情,阻力很小。
而且,隻要朱克臧不說火耗的事情,新大明的官員們,估計也反應不過來。
這波啊,他是在第五層!
趁著有時間,朱克臧便在係統裡麵瀏覽了一下鑄幣的機器,蒸汽動力的那種。
直接兌換一個,就很省事,然後讓皇家製造總局的工匠們去彷造就行了。
論蒸汽動力的使用,英國肯定牛叉,他們確實是把蒸汽動力運用到造幣身上,可是到19世紀初,英國人依舊使用較為落後的螺旋式造幣機。
這種螺旋式機器構造複雜,操作不易,震動與噪音皆大,且機台須龐大地基,並非一種理想的機械裝置。
直到1817年,一位德國工程師烏亨製造出了更為先進的肘動式造幣機。
肘動式造幣機,其機器本身容易製成,主體結構鑄造簡單,且煉鋼術的進步使肘節部分機件十分耐用,加上此型造幣機生產速度快,每分鐘可衝打90次。
而且,它可以製作有齒邊、光邊、字邊等設計的各種硬幣,因此受到廣泛歡迎。
肘動式造幣機的基本設計是使用一隻大飛輪,裝置於機體後側地麵,有多根接於輪輻上的連杆,機體上有肘節,肘節上端固定於機體,下方為放置上幣模的滑塊,下幣模則固定於機台。
節中有一活動式關節與主連杆相接,旋轉時主連杆推動肘節,由於一端固定,滑塊即向下施壓。
此時各連杆隨同飛輪動作來操作其它如推動自動進料抱鉗裝置,巧妙地運用各連杆在飛輪輻不同位置的特性,使產生同步的配合效果。
另外,這種機器非常耐用,有些壽命能超過125年!其基本設計在問世後的百餘年間都沒有改變。
就決定是它了,“係統,兌換肘動式造幣機!”
餘額98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