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玉老遠聽到廝殺聲,金玨騎在馬上指揮戰鬥,馬上要衝到第一線的節奏。還是有些毛躁了,金玉加快速度到了金玨跟前。
“姐,你怎麼來了?”金玨無法忽視金玉的存在,疑問隻是為了表達他對金玉丟下唐驛的不悅,心卻沒來由地鎮定下來,對於這場守衛戰的勝利更增添了信心。
“嗖”聲響起,金玉準確無誤地抓住了飛來的箭矢,一揮手擲了出去,正中最前麵的一個敵兵,同時拉了二丫往後退了一步“小心!”四個二正在搶救傷員,二丫恰好在對方射程之內,金玉剛剛好護住。
“先保命再救人。”二丫臉色慘白,聽到金玉的話點點頭,往旁邊攙扶傷員去了。
“還得打多久?”金玉一邊觀察戰鬥現場,一邊問金玨。弟弟是主將,不好乾涉,看看他如何安排,自己能輔助便輔助一下,用不到自己最好。
“用不了多久,對方堅持不住。”金玨指了指前麵的敵人,“看他們來的時候氣勢洶洶,現在已經快沒有戰鬥力了,我們的人換著上場都行。”畢竟是防護,隻要對方衝不進來,就算勝利。
金玉點點頭,弟弟長進不少,雖然有些冒進,畢竟年輕氣盛難免的,需要時間的修煉。金玉囑咐金玨幾句,到旁邊幫著醫女營招呼傷患。
可能得了金玉肯定,也可能對方確實不支,金玨很快結束了戰鬥,所有人全部退回大營,完全防護之姿。
很快,天將明未明之時,唐池帶著人回來了,這場仗已唐家軍大獲全勝告一段落,蜀軍又去整頓了,大約王嘯是乾不下去了。
唐池帶回來一顆人頭,親兵拿到帥帳後麵去裝在盒子裡。唐驛睡下後,唐池拉著金玉去了帥帳後麵的帳篷,唐池揮手,親兵退了出去,金玉這才有時間觀察帳內擺設。很簡單,一張大的條桌,桌上安放著六個盒子。按照之前的行為,唐池在這幾個盒子裡麵都放了人頭……金玉轉身去看唐池,何時有了這樣的怪癖,收集敵人的人頭?!
“這幾個盒子裡,都是蜀軍將領的首級。”唐池緊握金玉的手,“他們都曾隨蜀王來過河西,致我夫妻離散六年之久,你獨自一人生養驛兒!”
金玉心口鈍痛,仿佛一把大錘砸在門板上,沒有斷卻也隻有一點連接之處,慢慢斷掉。她不在的日子裡,唐池是存了什麼樣的心思活著,生命中大約也隻有“報仇雪恨”四個字。金玉抱緊唐池,夫妻二人緊緊相擁,久久不能分開。
“唐池,我們回來了。”金玉靠在唐池懷裡,她和唐驛回來了,唐池不要活在仇恨裡,一家人好好過日子。
“我知你心意。”但蜀王還是要滅的。唐池心裡有個人恩怨,更多的是蜀王不是真待百姓好,他隻是在收買人心,做他登基稱帝的基石。
“至少保河西地區一方平安。”唐池雖想天下太平,畢竟力量有限,“讓你們母女過平平安安的日子。”
2
夫妻倆出了帳篷,金玉看到關在籠子裡的金雕,想起來之前的事“你們尋猛禽作甚?”
唐池忽然有些羞澀,不自然地撓了撓頭“都過去了,不尋了。”想起當日遇到金玉母女,還多虧了他聽說鎮上有金雕出現,一路快馬加鞭地去尋。
“說嘛!”金玉福至心靈,明白了唐池找猛禽的緣由,但還是想唐池親自講出來。
經過這些年,唐池依然對金玉的撒嬌不能免疫,看著她明亮的眼,突然將金玉抱起,快步往帥帳走去。
金玉輕呼一聲,將頭埋在唐池懷裡,便聽到唐池悶悶的聲音傳來“猛禽若是訓化了,可乘人。……我便能去穀底尋你了。”
金玉是在一陣嘈雜聲中醒來的,摸了摸身邊已經空了,連唐驛也不見蹤影。看情形,似乎已經到了午時,金玉動了動,身體還是有些酸痛,心裡暗罵唐池,男人體力是真的好,折騰她一晚上,天將明時才罷手。也罷,反正沒什麼事,身體不也舒服,金玉索性躺著,看著帳頂發呆。
門簾一掀,唐池走了進來,身邊拉著絮絮叨叨的唐驛。
“娘親,娘親!”唐驛看到床上的金玉睜了眼,高興地撲過來,“我跟爹爹已經吃過早飯和午飯了,娘親餓不餓,驛兒去給你取來?”金玉老臉一紅,兩頓飯都過去了。。。閨女你確定不是來羞臊你娘的?!
“好驛兒,去跟步衣姨姨說一聲,她會安排的。”唐池寵溺地摸了一下唐驛的頭,讓她出去尋步衣了。
“玉兒,你受苦了!”唐池彎下腰又來抱金玉,金玉往床裡麵躲,“累死了。”
唐池依然故我,將金玉整個連人帶被子抱了起來,在金玉臉上親了一口“娘子辛苦了!”極為嚴肅正經,令金玉困惑的同時放下心來,心中唾棄自己歪樓。
“騁兒被叼走了?”唐池直接問了出來,一早與女兒玩耍,聽說還有個兒子,心裡五味雜陳,玉兒這幾年曆經艱辛,如今又遭遇喪子之痛,卻不說,是怕他又要複仇去。
金玉愣在唐池懷中,本不打算說騁兒的事,怕唐池再被仇恨迷了眼,“驛兒說的?”
唐池點點頭“驛兒一早去看金雕,嘴裡絮叨著找哥哥,我有些迷惑便問了,結果驛兒哭得稀裡嘩啦,斷斷續續講了出來。”
“騁兒是我們的兒子,與驛兒是雙生,乖巧聽話,能走路便幫著我照顧驛兒,還乾些力所能及的活計……”金玉想起兒子的種種不覺掉下淚來,“我們出穀前的幾天,突然來了一隻金雕,十分之巨,騁兒為了保護驛兒,被叼走了。”金玉嗚咽出聲,這些年的委屈終於有了出口,有了傾訴對象,眼淚再也止不住地掉下來,騁兒不知身在何處,但願如師父所講,那雕是有人養的,騁兒還有一線生機。
“師祖父,師祖父您來了!”大帳外響起唐驛驚喜的聲音,馬震嶽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