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七十載!
楊秋抱著那本斯坦老師的著作啃了還沒兩天,查良澗就真給他找了份劇組的工作,而且還是份美差。
那便是做劇組的外景劇務,跟著卜萬滄滿九龍新界到處跑,勘察電影裡需要拍到的外景。
簡單來說,就是司機外加——提包的。
《大涼山恩仇記》雖然講的是涼山,但不可能真的把全劇組拉去涼山拍攝,除非不要命了。
所以電影裡的內景便直接搭在攝影棚裡,外景便要滿香江的尋了。
不要怕拍出毛病,想當初永華創業第二作的《清宮秘史》,便都是在攝影棚裡搭景拍攝完成的,還不是照樣把紫禁城和頤和園拍得極為真實,讓人分不清真假。
按照後世的電影劇組來說,組裡麵應該有個專門的外景導演找外景的,總導演隻要到時候確定一下外景合不合適便好。
不過這時的劇組,能配個副導演給你就算很不錯了,哪會有這些什麼外景導演之類的細分。
這活,隻有卜萬滄自己乾了,還好這戲的外景也不是很多。
每天一大早,在宿舍周圍胡亂對付了一頓早飯,楊秋便開著卜萬滄那輛二手的凱迪拉克,帶著大導演滿九龍新界的亂轉,專找荒山野嶺鑽。
有時遇到荒山無路,兩人便要棄車而行,靠著雙腿走路了。
一旦找到個風景不錯的地方,卜導便先環視一番周圍,看周遭適不適合劇組進駐;等環境確定了,人馬進得來,便再兩手一個正八字一個反八字,合成個正方形的小框,對著剛剛看到的景色看比例框架。
以前一直對電影畫麵一知半解的楊秋,這時候才知道選景還有這麼多門道。
什麼畫麵裡的景物水平能表達什麼效果,斜線可以表達什麼效果,畫麵上下分彆表達什麼效果,實景遠景要分彆占多少比例等等,都是一般學不到的知識,讓楊秋大開眼界。
這些東西,都是前輩們摸索下來的東西,輕輕一點透,便讓看了無數影視劇的楊秋,瞬間明白了不少。
比如畫麵上下之分,往往構圖上麵安排的人,都是正義之士,下麵就成了猙獰的壞人。
聯想後世不少抗日劇,rb鬼子嚴刑拷打我地下工作者時,鬼子站位總矮一截,便是這個道理。
“鏡子!”
卜萬滄對著個外景看了半天,應該是感覺比例滿意了,便開口喚了楊秋一聲。正提著包的楊秋,也不遲疑,拉開公文包,就從包裡拿出一個皮套來遞了過去。
套子裡,是一塊單片的濾光鏡。
這年頭拍的電影基本都是黑白電影,不是說彩色電影沒有,香江在十年前就拍過彩色電影呢。不過現在彩色電影不僅成本貴了好幾倍不說,畫質也不好,比起黑白電影來沒什麼優勢,便沒什麼人拍了。
不過這彩色的世界,拍到隻有黑白灰三色的膠片上時,顏色比例就會有變化,破壞構圖。所以選景時,一塊去掉雜色的濾光鏡,就很有必要了。
卜萬滄單睜著右眼,拿著濾光鏡看著那處外景,一看就是五六分鐘,半響才放下鏡子,長歎了一口氣,又搖了搖頭。
“卜導,怎麼了?”
楊秋在旁邊好奇問了一句,他剛剛也雙手畫框地看了一下,發現那外景的實虛遠近比例是極好的,就是不知道色彩上出了什麼問題,讓卜萬滄直搖頭。
卜萬滄倒也願意教人,把濾光鏡遞給他道“你看看。”
楊秋在這種學習的時候是絕不客氣的,反正不是第一次了,接過濾光鏡就上手看了起來。鏡子一放到眼前,世界的顏色就由彩色變成了黑白灰三色。
李漢祥說過楊秋色感不錯,倒不是瞎說,剛看了不到二十秒鐘,楊秋便斷斷續續說道“岸邊……,樹和草的……顏色,有點太深了,灰得都糊成一片黑,太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