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東北拱極門,總兵標兵中營校場正在例行操練。
中營統領是參將張天放,此人是副將張天望的弟弟。
當初王五帶隊東援老木崆經過鎖口洞張氏兄弟地盤時,一開始還擔心張氏兄弟有可能降清,結果張氏兄弟不僅沒有降清之意,反而領著所部連同家眷隨王五一同救援老木崆。
由此,張氏兄弟成為王五從巫山帶出來的明軍殘兵一支,其部約占中營兵的三分之一。
相對老順軍出身的王五,張氏兄弟其實要更“正規”些。
因為張氏兄弟是明朝地主階級出身,兄長張天望學有舉人功名,清軍未來前他們與農民軍就是死敵,清軍南下後他們還同已經改編為明軍的忠貞營衝突過。
時任督師的何騰蛟任張天望為湖廣按察使司副使,後在湖廣巡撫堵胤錫勸說下張氏兄弟才同忠貞營合兵抗清,又一起退入夔東並於此地堅持抗戰十六年。
王五從不考慮階級成份對於軍隊的影響,他認為甲申以來的抗清鬥爭不是階級與階級間的戰爭,而是侵略與反侵略之間的戰爭。
誠然愛新覺羅家族過去是明朝的官員,某種說法上稱之為叛亂才合適。
但當這個家族在關外創文字,設官吏,並開始圖謀禁絕漢民族文化傳承,迫漢人變滿洲,使漢地為胡地後,叛亂的性質就立即變成侵略與殖民了。
所以,隻要是站在反侵略陣營的任何勢力,不論過去做過什麼,都是王五積極拉攏的對象。
張氏兄弟便是如此。
但張氏兄弟也是王五麾下諸將對剃發最為抗拒的,甚至張天望一開始都打算帶弟弟連同部隊潛回西山。
也就是你走你的陽光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不要用任何理由說服我背叛祖宗,背叛大明,當那辮子鬼。
隻是在王五耐心說服下,以及韓王、洪部院等都不反對王五在外麵隱忍以待,加之當時形勢對西山根據地十分不利,倘若拒不剃發除引發內部矛盾外,還會給清軍可趁之機,思慮再三張天望這才沒有率部回撤西山。
然而其也不願意在荊州做清廷的官,便將所部連同家眷交托弟弟張天放後,帶著張家殉國的幾十口人骨灰去了老家。
王五沒有勸阻,也沒有因此將張天望的副將銜革掉,而是依舊為其保留。
並讓張天放給其兄長帶話——“他日割辮之日,便是張兄複仇之時!”
因而眼下荊州綠營名義上僅次於王五的將領,就是順軍出身的麻思忠。
麻思忠這會也不在荊州,倒不是不願剃發隱忍,而是陪東安王去安陸府的明顯陵憑吊。
安陸府就是過去明朝的承天府,境內葬有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恭睿獻皇帝朱祐杬。
無法前往南都孝陵,燕京十三陵祭祀先祖的東安王朱盛蒗隻能將顯陵作為對故國宗社的寄托所在。
麻思忠名為倍伴,實際是護衛。
帶了二十多名好手暗中保護東安王。
因為這位王爺是眼下大陸地區除了韓王以外唯一親貴了,可不能有半點疏忽。
且也怕東安王萬一落入清軍手中,會給荊州這邊帶來巨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