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的休整後,蒙古的福晉們穿梭在整個營地內,她們拿著禮物去了不少宗室福晉的帳篷內拜會。
宗室福晉們好似商量好了,都沒讓府上適齡的女兒們出現。
其中幾位宗室福晉是科爾沁的貴女,成了幾位宗室的嫡妻後,之前也幫著太皇太後安撫蒙古諸部。
太皇太後懵世後,所有的事情都變了,這些福晉們不再輕易鬆口幫娘家做事兒。
從葛爾丹被活捉後,漠西蒙古大部分部族首領被關押,蒙古的首領多少有些慌張,想著讓福晉試探太後和諸位福晉的意思。
宗室福晉們的舉動,讓首領們感覺糟糕。
夜幕降臨,康熙在秋獮的廣場上舉辦宴會,連著三日宴請,準備重開秋獮。
蒙古的兒郎們得到消息,開心衝進了各自父親的帳篷。
首領們交代兒子們在秋獮要拔得頭籌,在禦前能得了一個好的名聲。
“阿布,萬歲爺不會拒絕了撫蒙的事兒了?工部研發的火統厲害,從沙俄那邊購買的火統都比不上這些。”蒙古的世子們不是傻子,趁著秋獮時,跟在皇子們身邊看火統的威力。
幾位阿哥像是故意顯擺一樣,直接在蒙古的世子們麵前用了火統,幾個部族的世子都見過首領從沙俄買來的火統。
他們清楚沙俄火統的威力,與大清的火統相比,確實落後的不少。
世子們回了帳篷,紛紛來到首領的帳篷內,提了大清的火統威力。
首領們紛紛沉默了,康熙在禦帳提了不會再讓格格們受委屈了,蒙古首領們本來以為是場麵變化。
隨著事態的發展,漠西蒙古部族的首領們都換了,十福晉的娘家也是靠著十福晉才沒有被換了的。
“阿布,咱們最好是與大清有更好的關係,既然萬歲爺都說了,不準備撫蒙賜婚了,那麼,就讓兒子們去京城讀書。”科爾沁郡王世子看著父親說道。
“不行!”科爾沁郡王梗怒搖頭,“三位額附去了京城當差,部族內部的人都想著爭權,更何況你這樣去讀書的。”
“萬歲爺不是下旨,隻要是世子都要進行考試才行,蒙古諸部的人漢學都不是很好,避免尷尬,去京城讀書不是最好的?”世子為自己的未來據理力爭,希望郡王能同意,“不如去上書房讀書,還能讓自己儘快考過世子的考試。”
蒙古的世子隻有考試與祖輩的庇佑得來的,太皇太後去世後,蒙古的世子們大多要靠著自己努力。
有些人為了世子之位,去了布庫館做陪練,在萬歲爺的麵前露臉。
“你確定能進京吃這份苦楚?”郡王瞧著世子說道,“在部族裡麵,奴才們都稱呼你為世子,可到底萬歲爺沒下旨,太皇太後還在,到可不用這麼擔憂。”
梗怒明白,康熙不喜蒙古諸部索要太多,世子的位置都是康熙指派的。
“阿布,兒子想好了,即便不能進布庫館,也能在萬歲爺的麵前露臉,未來應該能有更好的未來。”世子直接說道。
郡王盯著自家兒子看了良久,嫡子被稱呼為世子後,庶子們沒少折騰,更有在他的麵前挑撥的。
在蒙古諸部,首領們看重兒子們的能力,除非是女奴出生的兒子外,若是有嫡脈的兒子有能力,首領們更希望嫡脈兒子們能入萬歲爺的眼未來的路也能平坦一些。
次日一早,狩獵的號聲再次響起,狩獵的兒郎們聚集在主席台的下方,康熙拿了一把工部做的單發連珠的火統做頭名的獎賞。
除了胤禛和胤禟外,其餘的阿哥會跟著進獵場,胤禛緊盯蒙古的兒郎們的神色,發現他們都瞧著火統雙眼發亮。
“四哥,這些人估計都想要火統,汗阿瑪讓工部緊急做了一批單珠發的火統,比咱們自己連珠發火統低了不少。”胤禟看著蒙古的兒郎們的動作,總覺得這些人沒安好心。
蘇安安坐在女眷的裡麵,聽蒙古的女眷們在太後麵前暗戳戳的說著各家的兒郎。
公主和格格們則還未過來,等待這邊狩獵出發了,才會讓格格們去女眷們的獵場圍獵。
康熙未秋獮,分彆設置兩處獵場,擔心蒙古的兒郎們會衝撞了貴人,京城出來的格格們都是恪守規矩的,可蒙古的兒郎們卻不一樣了。
蒙古的兒郎們都是沒什麼規矩,像直郡王一樣的脾氣火爆,葷素不禁的。
“娘娘,臣婦瞧著萬歲爺很是看重這次狩獵,居然連工部的火統都拿了出來。”科爾沁的親王福晉在一旁念叨著。
科爾沁的親王福晉曾在部族裡麵見過火統,那些都是首領和部族的首領們從沙俄的手裡購買的。
他們明麵上說是要跟著康熙更好的征戰葛爾丹,實際上,他們隻想著用火統能防備大清,可大清的工部早有了火統。
兒郎們昨日回去說了大清火統的事兒,首領們像呈上折子求康熙賞賜火統。
蘇安安瞧著福晉們,一個個嘴裡說著恭維太後的話,她瞧著太後眼裡閃過一絲絲的不滿。
太後懶得理會她們,反而更關注跟來的八旗貴女,準備從中挑選一個身份看的過去的,賜給胤祺做側福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工部的事兒算是前朝的吧?”太後冷冷的看向科爾沁親王福晉,瞧著禮親王老福晉的臉色也糟糕,“皇額娘在世時,如何叮囑蒙古女眷的?”
“娘娘說的極是,太皇太後當年的懿旨是後宮不可乾政。”禮親王老福晉告知眾人,“幾位福晉均是太皇太後娘家部族的嫡福晉,臣婦想著她們應該會遵從吧。”
太皇太後幫著娘家的部族做了多少的事兒,從萬歲爺賞賜世子的位份,再到撫蒙賜婚。
科爾沁的兒郎們希望在康熙麵前得了臉麵,隻求能順利的得了世子的位置。
福晉們聽太後發怒了,隻能賠笑恭維太後。
“娘娘,聽說直郡王家是四朵金花,可能有一人撫蒙?”科爾沁的親王福晉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