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麻喇姑此刻哀莫大於心死,已經毫無顧忌“皇貴妃!太皇太後已經去了,你還要讓我活在世上,難道隻是為了羞辱我嗎?”
儷珠顯得頗為大公無私“人死如燈滅,太皇太後與本宮的恩怨已經消散了,她現在不再是本宮的仇人,隻是萬歲的皇祖母,她死前的願望是希望你好好活著,你必須好好活著。”
蘇麻喇姑悲憤無比“我活著又有什麼意思?主子去了,我生不如死!”
儷珠不再搭理蘇麻喇姑,而是一個眼神直接讓裕親王福晉帶著人將蘇麻喇姑拖了出去。
安排好了一切,儷珠也不願意在此多留。
等她走出慈寧宮之時,放眼望去,整個皇宮一片素白,短短時間之內竟然已經掛滿了白綢白幡。
一眾喇嘛道士也趕了過來,慈寧宮之內頓時響起了聲勢浩大的哀樂。
……
喪鐘長鳴二十七下,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太皇太後這位曾經叱吒宮中的絕代人物,終究抵不過歲月的力量,崩逝於慈寧宮,離開了人間,去到了亡者的世界。
消息從紫禁城飛速傳往天下各地,所有官員都得摘去冠纓,剪下辮發,褪去華服,為太皇太後守孝。
因為太皇太後崩逝屬於國喪,各個寺院道觀必須敲鐘三萬次,老百姓也得替太皇太後守孝。
理論上,二十七個月之內不得嫁人娶妻,也不可以宴飲娛樂。
前一個月必須穿戴孝服,後麵也必須穿戴素服,輕易不能穿紅戴綠。
但這隻是理論上的,實際上隻是前麵一個月比較嚴格,後麵的二十多個月就可以放鬆一些,隻是不能夠大張旗鼓的尋歡作樂,唱曲聽戲。
如果實在想要娶妻嫁人,也不能舉辦喜宴,隻能偷偷摸摸的成婚。
主打一個民不舉官不究。
但是對於在京的宗室王公和文武大臣就要嚴格許多了。
必須得實打實地守夠二十七個月的孝。
同時,這種重要人物去世,皇帝必須輟朝以示敬重與悼念。
禮部等人爭論不休,有說九日的,有說十日的,甚至還有說輟朝一個月的。
康熙當即決定輟朝十五日。
這倒也很合適,畢竟皇後崩逝都得輟朝九日,太皇太後輩分這麼高,給予死後尊榮也是應當的。
不論活著的時候,關係鬨得多麼難看,死後還是得做做麵子的。
畢竟大清是以忠孝治天下。
按道來說,康熙也得守三年的孝。
不過帝王比較特殊,即使是親爹死了,也隻需要守二十七天,這叫做以日代年。
因為守孝期間處理朝政之事會很麻煩。
身為皇帝,自然得以朝政為重。
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
如今太皇太後崩逝之距離過年太近,這年自然也是不用過了,必須得以太皇太後的喪禮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