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令李構,就是侯景的老丈人,隴西李氏的子弟。
他的副手工部曹的大匠蘇大業,兩人一同負責營造長安新城。
長安舊城就是西漢故都,因為長期使用,周圍河流已經被汙染,排汙也已經淤塞,一旦下雨就道路惡臭難忍,所以在李構巡視之後,在蘇大業的提議下,決定營造長安新城。
不過長安新城的營造還是遇到了很多波折,去年戰事最激烈的時候,就停止了長安新城的營造,李構這個長安令可以說是又沒錢又沒人。
不過就算是在戰時,在政務堂沒有繼續撥款的情況下,長安的營造也沒有停下來過。
原因也很簡單,長安百姓太想進步了。
長安作為西漢舊都,在南北朝時期也是不少政權的首都,是有希望競爭新朝首都的。
能和長安競爭首都地位的,也就是洛陽、鄴城等寥寥幾個城市了。
原本洛陽是最有力的競爭者,甚至從地理上,洛陽是要比長安更適合定都的地方。
洛陽靠著黃河,可以將長江下遊的物資用漕運運送過來,同時中樞的命令也可以通過四通發達的驛站網絡傳遞到全國。
關中就不行了。
從河南將物資運送到關中,是成本很大的事情,這也是關中作為首都的弊端。
在蘇澤穿越前的曆史時間線上,隋代定都長安之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從長安到洛陽的這段運輸難題。
隋文帝開鑿漕運,連接長安和洛陽之間的水道,但是這條漕運很快就淤塞不能行船了。
唐代的時候多次疏通長安和洛陽之間的漕運,但是每次花費巨大,但是最後沒用上幾年就堵塞上。
這導致了在關中欠收的時候,唐代的皇帝總要帶著文武百官駕臨洛陽“就食”,實際上就是帶著朝廷去洛陽吃飯,減少關中的糧食運輸壓力。
但是長安作為首都,也有其優點。
最大的優點就是西域。
西漢作為一個開拓性王朝,開創了絲綢之路,首都長安扼控西域,才能成為萬國來朝的國度。
東漢定都洛陽,等於在政治上放棄了經營西域,以至於漢光武帝死後,很多皇帝都討論放棄西域,最後東漢也亡於西北之亂。
當然,這些理由也都是功利上的,但是在決定一國國都這件事上,除了利弊之外,人情也是很重要的。
關中,作為蘇澤起家的基本盤,也是目前蘇澤麾下,除了禁軍舊部和六鎮武將之外,最大的一個政治派係。
文官之首的蘇氏兄弟,就是關中人,包括大量關中士族都在蘇澤麾下出仕,在文官體係中占據了支配地位。
所以在決定國度這件事上,蘇澤也必須要考慮這些人的想法。
世人都知道蘇澤厭棄洛陽,當年有機會攻占洛陽都不入。
再加上爾朱榮河陰之變,以及後來陳慶之北伐對於洛陽的破壞,這都讓長安作為國都的機會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