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外。
徐宗伍在北關門外接他的哥哥徐宗行。
徐宗行一路風塵仆仆,終於回到了杭州城下。
一見麵,徐宗行就抱歉道“真是抱歉,竟錯過了放榜日,二郎可有高中?”
見徐宗伍滿麵春風,徐宗行咧嘴笑道“那一定是高中了?”
徐宗伍笑道“我還是靠了阿哥的功勞,才考取了進士。”
徐宗行當然不信,“那怎麼會,我讀書一向不如你的啊,也沒教過你什麼。”
徐宗伍搖搖頭,“非也非也。阿哥知道嗎?今年殿試,未考唐律(即寫詩),竟然考的是策論。”
徐宗行與徐宗伍是一起讀書的,自然是懂的,驚訝道“啊呀,那豈不是頭一遭,可從未溫習過策論啊。”
唐以來,科考必考唐律,殿試也不例外。唐代時,往往能靠寫詩送給宰相們而獲得晉升途徑。
徐宗伍一五一十道來“你猜猜,今科的策論題目是什麼?”
“是治水?”徐宗行猜道。
“哈,”徐宗伍笑道,“對,策論題目是論治水與治國。”
徐宗行急道“那你怎麼答的?”
原來徐宗伍將他哥哥那日講的治水法子往試卷上一搬,再加點治國安邦的套話,一篇策論就此完成。
考官閱卷時,驚為天人,親呈錢弘佐閱覽,因這篇策論,原本位列三甲的徐宗伍直接擢拔為二甲第十三名。
一甲隻三人,徐宗伍便是第十六名,妥妥的高中了。
徐宗伍樂壞了“仰賴阿哥的本事,我才得以高中啊。”
徐宗行也為他弟弟高興,忙道“走,阿哥請你去樓外樓吃酒去!”
徐宗伍突然想起“糟了,一時光顧著高興,工部侍郎高使君聽說我的策論都源出於阿哥,急著見阿哥呢。”
徐宗伍帶著徐宗行去見工部侍郎高翰文,高翰文見了人,道了聲“你可算來了。”
原來,考試的這幾日,徐宗行得空去了趟太湖沿岸,一路走,一路觀察,探尋治水的辦法。
高翰文便拉著徐宗行去見錢弘佐。
“你便是徐宗行?”錢弘佐發問道,不等他回答,又急道,“快說說你治水的法子。”
徐宗行道“草民鬥膽進言,要治水,得先明了太湖發大水的根源。”
錢弘佐道“我看過你兄弟的策論,認為根源乃在於長江帶來的泥沙淤積了鬆江的入海口,導致湖水不得外泄。再者,今年黃梅太長太烈,也是一大誘因。”
徐宗行躬身道“草民近日發現,還有一大本因。”
錢弘佐與高翰文紛紛瞪大了眼睛,聽他講。
原來這幾日,徐宗行一路往胥溪的上遊——也就是溧陽的五堰尋去,終於發現了太湖發洪水的根源之一——溧陽的五堰被人給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