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葛青雲眼中,天地眾生皆為玩物,任何人的命、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命,他都全然不在乎。
這一點,師如月是清楚的。
所以當她問出那一句「不如你試試殺了我?」的時候,她以為他會用他慣常的腔調,開玩笑似的答
「我怎舍得?」
亦或是
「殺了阿月,我豈不是平白少了許多樂趣?」
「可魔族又殺不死。」
「說什麼呢?我們不是盟友嗎?」
「等到哪天我能勝過阿月的時候吧!」
類似以上種種,諸多半真半假,說來糊弄人的話。
但絕不該是一句較真的「不要」。
是以,她才會錯愕,下意識又問了句「為何」。
當時諸葛青雲的回答是
「不為何,我殺誰不殺誰,幾時又需要理由了?」
這的確像是他會說出來的話,聽起來倨傲又恣意,如不是當時他的背影,分明帶著些許逃避的意味,她也並不會格外注意。
尤其是自那之後,他就開始頻繁地走神、發呆、心不在焉。
師如月猜想應該是那晚的原因。
但得到肯定的回答後,她又還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來改變現狀。
因為不單是諸葛青雲看不懂自己。
現在,連她,都有點看不懂他了。
但她並不覺得這是值得在意的事情。
“必須讀懂自己才行嗎?”
師如月不解地問。
或許因為魔族之“惡”太過深入人心,讓世人都忽視了一點
魔族是被本性控製的種族。
他們的腦子很少用於思考。
不然也不會在那麼久之前,就活生生給自己玩滅族了。
所以,哪怕師如月因為一些經曆,被迫學會了理智,也從來沒有過所謂看懂自己這個概念。
她認為,人類之所以複雜,就是因為人類時常會同自己本性去抗衡。
本性,及本心,及本能。
每個人心中都有兩個自己。
一個是經過後天規訓後,衍生出了一套“準則”的自己。
一個是被本性驅使,最原始、也最真實的自己。
每個人每次做決定,兩個自己都會進行一場拉鋸戰。
一個是我應該怎麼做。
一個是我想要怎麼做。
就像諸葛青雲,他的“準則”告訴他,他應該讀懂自己。
可人的本性,卻使得他並不能那麼輕易地讀懂自己。
於是他矛盾、糾結、困惑。
可事實上,隻有那些所謂的正道修士,才需要遵從所謂的“準則”。
像他與她,這種本身就站在良善對立麵的家夥,“準則”早已是脫韁的野馬。
又何必作繭自縛?
我就是我,什麼樣子都是我。
懂就懂,不懂就不懂。
做自己想做的一切,隨心而動,隨性而為,屈從於本性也罷,自甘墮落也罷——
這本就是反派角色該有的樣子,不是嗎?
諸葛青雲眨了眨眼,抬眸看她。
“不懂也沒關係?”
“沒關係吧,高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