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薄郡主,還想要好下場,就算死裡逃生,往後也會是生不如死。
一入花樓,他日再遇甄遠,也無法再過上安穩日子。
落到揚州花樓,老鴇教訓人的手段百出,哪裡還會保住清白。
蘇真問:“甄遠平安到福州了?”
“若他不出手,監察衛定要出手的,既然做得乾淨利落,便留他一條性命。”
後來,甄遠在福州赴任同知一職,娶了福州當地一個商賈張福之女為妻。張氏有錢、有豐厚的嫁妝,年芳十七,生得如花似玉,是福州知州三姨娘的嫡妹,做媒人是福州知州的三姨娘。
甄遠一生未再回到京城,娶了嫡妻後,與嫡妻育有一子,二姨娘連生了兩個女兒,一妻、一妾隻求安穩地活下去。
京地的鄭氏母子未去福州,隻是鄭氏的長子成年後,曾去福州探望甄遠。甄遠讓他在京城守住長房的家業,至於福州那邊,嫡妻的兒子他日會另開一支。待他逝後,便埋在福州不回京城了。
甄遠被所有人遺忘。在福州任上,直至生命儘頭都是六品同知,而福州知州換了一任又一任,直至若乾年後,便有了“鐵打的同知,流水的知州”,借著妻子張氏娘家是當地富賈,他的同知官位坐得穩穩當當。
對於早年在京城的一切,慢慢隨著剛月流逝便是模糊不清,甚至連甄老太太仙逝也未回京城。甄遠使了身邊的忠仆回京瞧看,替京城的鄭氏母子再留下一筆銀錢防身。
京城甄府是三進大宅子,後來鄭氏長子成親後,賣掉了大宅子,換成了兩座二進宅子與一座一進宅子,一進宅子給小女兒做了嫁妝,兩個兒子一人一座二進大宅子。
鄭氏的兩個兒子長子有舉人功名,次子有秀才功名,朝廷的科舉製度越發詳細、嚴厲,取消了舉薦入仕的規矩,除了皇帝賞官與賜進士功名,三品以上重臣還可根據功勳另得蔭福世襲的官職用以庇護子孫。
百賢莊的玻璃組走了,未留一人,全部隨朝廷來的人去了京城。
蘇真將曾經的玻璃製作坊改成了造紙坊、印刷坊,一分為二,又搜羅了會造紙的工匠,通雕刻的匠人,看了他們造紙的過程後,進行指點、講教。
印刷坊那邊則用活字印刷術與刻版印刷術。
蘇真說“《釵頭鳳之宮牆柳》不是我寫的。”
身邊人:郡主就是很謙虛,彆人為了出名想儘法子,可她卻生怕出名。
蘇真解釋不了,便寫了話本子《陸遊與唐婉》,通過反複修改後,變成了一個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
德治十九年的年節,蘇真要與外祖一家一起過。
除夕這日起了大早,從莊子的玻璃暖房拔了青菜、韭菜,從山裡尋來兩枚紅辣椒,取了種籽育成辣椒幼苗,現下結出了辣椒,又有成熟的茄子,拾掇了滿滿兩大筐,搬上馬車,帶著人馬浩浩蕩蕩回嶽陽府。
春江提前兩日知郡主要回府過年,被子曬了,屋子清掃乾淨。
崔氏帶著仆婦、下人站在偏門,看著過來的馬車,臉上的笑容擋也擋不住。
蘇真下了馬車。
春曉、小蘿張羅官兵抬下兩筐蔬菜,筐子上蓋著舊棉被。
“這是百賢莊玻璃暖房裡種的蔬菜,過年節了,豐富菜肴。”
崔媽揭開上頭的棉被,滿滿一筐的新鮮青菜,綠得令人驚訝,就如春天的蔬菜一般,“喲,冬天能吃到青菜,還有這麼鮮嫩的韭菜可真不容易。”
其間還有幾把紅薯葉子,也是翠綠的,對於此物,他們都認不得。
另一筐則是青椒與茄子。
蘇真道:“春曉和小蘿尋了幾樣新菜式,要做青椒、苕葉時,喚上她們即可。”
冬天還能吃上綠葉菜,更有以前未見過的菜式,這可是給大都督府大大地漲臉,等到年節時,少不得有嶽陽知府等官員來訪,就算備宴也頗有麵子。
崔氏道:“崔媽,把菜送到廚房去,告訴他們不許隨便動,下午預備年夜飯,讓小蘿去廚房幫忙,指點廚娘做新菜肴。”
“喏——”
崔氏拉著蘇真的手,“這麼涼,怎出來沒給備上湯婆子。”
以前沒有湯婆子,這還是蘇真帶著鐵匠,做了幾隻銅製的湯婆子,崔氏、蘇敬齋都收到了新式的禮物,宮裡的皇帝也得了幾隻式樣各異,妙趣橫生的湯婆子。
有扁圓的,有的像蘋果狀的,也有像兔子狀的,更有像笑臉狀、葫蘆狀的,裝了熱水,兩個時辰都是熱的,捧在手裡很是暖和。
蘇敬齋入冬後,整天手裡都捧著湯婆子,年長大了,懼冷。
崔氏同樣如此,她有兩個湯婆子輪換著使用,晚上灌了熱水放在腳那頭還能暖腳。
今年初冬時,蘇真又搗鼓出絲絨被,是用蠶絲與鴨絨混合製成,又輕又暖和,如果明年有了棉被就更暖和了。
因為百賢莊有養雞鴨大戶,蘇真在嶽陽樓開了一家鹵食鋪子,專門做鹵雞、鹵鴨的鹵味,大齊還沒有鹵食這個說法,用中藥材入料鹵製,鮮香味四溢,取名“五味鹵食鋪”,一開鋪子,生意極好。
這家鋪子是蘇真自己的,早前的雲衣坊、雲容坊都成了蘇家鋪子,崔氏每月隻看一下賬簿,鋪子上都有管事打理、張羅。
崔氏拉著蘇真的手不放,往後院方向行去,沒走多遠,便看到一個衣著光鮮的美貌婦人站在路口:頭上戴了珍珠金釵,又佩了一根珊瑚簪子……
這滿頭的珠環很是耀眼,就像一個行走的首飾鋪子,脖了一個紅珊瑚瓔珞項圈,大紅的珊瑚足有鴿子蛋大小,嵌在一個巴掌大的瓔珞盤上,也不嫌重。
崔氏有些厭煩。
美貌婦人福身行禮,“金敏兒見過三太太,見過郡主!”
蘇真一臉恍然。
崔氏道:“是你大哥恩賜的貴妾,你大哥二月初一前要到潭州任縣丞,怕年節後誤了行程,前幾日到了嶽陽府。”
“姓金,莫不是大舅母娘家的人?”
“可不正是麼,大嫂娘家庶出侄女,入冬時納進門的,要留了你大嫂在身邊敬孝。兩個小公子年幼不能出遠門,便一並留在京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