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7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接收頤和園,這座皇家園林正式成為公園。
1930年,將宮廷文物開辟陳列館。
1934年,為避戰亂將頤和園古物南遷。
1937年在“七七事變”後的7月31日,日軍入園,頤和園停止開放四月餘。
在敵偽政權期間,為粉飾太平,雖整修油飾長廊、益壽堂少數建築,但對百餘處需修古建築均未整修。
而大事宣傳“中日親善”。
接受日本贈送的櫻花,將已沉入湖底的日本國贈送慈禧太後的永和輪打撈整修,陳列於櫻花樹下。
又將禦用人力車及寶座、書案、掌扇等或贈或“借”給日本。
1945年8月甚至在日本投降前夕,為“大東亞聖戰”獻銅,將銅亭內的銅桌及殿堂前的銅缸、銅香爐等運往天津,供給日軍製造軍火,所幸銅件尚未出海而日本投降。
自敵偽政權末期,貨幣開始貶值,抗戰勝利後,物價飛漲,公園經濟入不敷出,公園管理更入困境。
以致1948年底,頤和園一片荒蕪,古建破舊,文物殘損,花木凋零。
轉輪藏、畫中遊、敷華亭等古建築因有倒塌危險而禁止遊覽。
1948年11月,解放戰爭“平津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完成對平津之包圍,12月傅作義“華北總部”軍隊進入頤和園,在後山及北宮門外建碉堡挖戰壕備戰。
12月12日,解放軍先頭部隊抵達距北宮門隻數百米遠的南河橋。中國人民解放軍遵照中國**保護文物古跡的政策,繞道進軍石景山,迫使頤和園守敵不戰自退,頤和園免於戰火,先於北京解放。
1949年北平改名北京,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頤和園作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皇家園林和首都最大的公園,在中國**和中央人民政府保護文物古跡的政策下,得到中央、北京市各級領導的重視,並得到特殊政策的支持。
開國大典後,聶榮臻在中央呼籲各大行政區資助整修頤和園,得到東北人民政府和西南、西北、東南各軍政委員會捐助木材、水泥、桐油、杉槁、麻、布、赤金、顏料等物資,作價為頤和園整修專款。
同時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批給頤和園修繕費小米15萬斤。北京市人民政府亦儘力撥款支持。
1950年起,頤和園開始進行自光緒三十二年以後第一次對園林的全麵整修。
1954年,完成以全園中心建築佛香閣為主的整修油飾。
1959年,完成以長廊為主的前山、前湖區各古建築的整修油飾。
1962年,完成諧趣園等處整修油飾,使全園的古建築基本達到慈禧主修頤和園時的麵貌。
同時,全麵加強綠化養護,增植花木,延續頤和園春花、夏荷、秋葉、冬鬆的植物特色。
全麵整飭園容衛生,改變之前垃圾不出園掩埋於山坡的舊習慣,清除積存的垃圾,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使全園衛生如光緒七弟載濤先所講“比西太後住園時還乾淨”。
“文化大革命”初期,頤和園遭到破壞,還被改名為“人民公園”。
1971年,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5月17日頤和園恢複原名。開始恢複對古建築的整修油飾。
1972年,成立中國**頤和園委員會。同年5月1日,遵照周恩來總理指示,恢複殿堂文物陳列,同時開始擦除古建築蘇式彩畫上的塗蓋,逐步恢複匾聯,也恢複養花,並結合清倉核資工作,全麵加強對文物的管理。
20世紀80年代,在古建築修複工作中,貫徹科學保護與合理使用相結合的方針,豐富了公園活動。
公園利用一部分外資修複了已經荒廢多年的東八所群體院落,並將這組附屬古建築群辟為皇家園林賓館。
此外,還重點進行了西堤玉帶橋、東堤二龍閘和南堤鳳凰墩、繡椅橋三片景區的建設。
1984年對園內的德和園進行整修油飾,在殿內陳設了慈禧和光緒的蠟像及有關文物,院內布置了儀仗,由身著清廷服裝的服務人員講解、導遊。
1986年開始修複蘇州街,在充分發掘曆史資料、勘察現場遺址、廣泛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本著“不增不減,不移不挪,不放不縮”的方針,共有建築麵積2870平方米,房屋232間,牌樓、牌坊19處,亭子4座,垂花門3間,各式行橋7架,廊子12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