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數百年,黃河泥沙問題仍沒有解決,中下遊再度成為了地上懸河。唐中後期,黃河又開始泛濫。唐朝末期和五代,為了治理黃河,消耗了無數人力和財力。
黃河之所以在宋朝泛濫成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前人在中遊黃土高原砍樹。還有一點便是宋朝對黃河的治理思路,不是以百姓生命作為首要目的,而是把黃河打造成抗擊外敵的軍事“天險”。
北宋京城處於黃河下遊,河患直接影響到都城安危。宋仁宗時期,朝廷一派主張黃河北流,另一派則主張恢複故道,黃河東流。歐陽修認為貿然回流則斷不可取。但宋仁宗沒有聽取歐陽修的意見,最終回河以失敗而告終。
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在確保黃河安全的基礎上注重興修水利,開發了北方的大麵積荒地。並設置了大規模的農田放淤行動,淤田滋養了萬畝良田。
南宋南渡期間杜充鎮守大名府,想阻止金兵的進攻,開決黃河阻擋金兵。黃河從此失控,開始進入到頻繁的泛濫和改道時期,給整個中下遊地區帶來無儘危害。】
【元朝末年有一位叫賈魯的官員。賈魯抵達山東白茅堤後,立即開始了行動,堵塞決口和疏通水道的行動同時展開。在原有決口上,賈魯派人開挖出一條新的水道,又修築了刺水堤,作為基礎堵塞決口,然後,他又調派了20多艘大船,裝滿了石塊,排列成3行,通通沉在了白茅口的上麵。
明清兩朝針對頻發的黃河水患,除了采取前人的堵塞疏通等策略外,又由明朝工部尚書潘季馴提出了“束水衝沙法”的方案,收緊沿岸的河道,利用水流巨大的衝擊力,衝刷沉積在河床底部的泥沙,達到清淤防洪的效果。這也成為明清兩朝各級官員治理黃河的總綱。
潘季馴治水時期,前期主要是通過“塞旁決以挽正流”,將大大小小決口處溢出的洪水通過堵塞,使之進入原有的河道。然後,又在中下遊地區的河道兩岸,修築起了大量堤壩。此外,潘季馴又在長堤上修建了溢流壩,使得防洪排泄效率更高,造福了兩岸百姓。
清朝治理黃河,同樣也采取了“束水衝沙法”,康熙朝內閣學士的靳輔和他的幕僚陳潢,又在此基礎上做了不少的改進。陳潢建議靳輔,治理黃河總體采取“束水衝沙法”,還要因地製宜,杜絕以往“大水漫灌”的方式。陳潢還提出,應該阻止黃河泥沙下行,方是治水之本。】
<宋朝就是自找的,該!>
<蒙古滅金時,金想掘黃河阻擋結果反被蒙古掘黃河,金亡後再掘了一次>
<北宋三易回河,罪人>p,常公不會就是和他學的吧[吃瓜]>
<宋遼金時期,沒有大一統王朝,所以得不到治理>
<到了元朝又重北岸輕南岸,最後黃河泛濫,農民起義,“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我國的曆史地圖,看有沒有改朝換代就看黃河改道沒有[狗頭]>
<黃河在我們現在才叫母親河吧,古代那妥妥的後媽河[捂臉]>
<北宋大壞,三易回河,使北方陷入水患。然後從金開始修到死,元朝接著修,還是修死了。明朝又修,明朝修到都奪淮入海了,到了清朝還是得修...>
<某種意義上大宋把後麵幾個王朝都拉著一塊玩完了>
<泥沙淤積,下遊成地上河,黃河水患嚴重>
<現在還有賈魯河>
<元朝也真是的,幾十年來好不容易做好事,治理黃河,結果還是把自己治死了>
<所以說都怕治黃河,要是也治死了怎麼辦[大笑]>
<綠植都被破壞成那樣了,多種樹,保黃河>
<潘季馴的方法真牛逼[點讚]>
<要看黃河治理還得看我們新中國啊>
......
李然然感歎黃河可真不好惹,你們掘那麼多次黃河有毛病啊?!乾嘛招惹他啊?!
晉唐百姓:感恩王景,感謝漢明帝,你們倆是大大的好人。
宋朝界麵的百姓:真是不拿我們的死活當回事啊。
元明清百姓:去他娘的宋朝...
光幕各界處於黃河中上遊地區的百姓:種樹???
————
宋寶元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