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研發中心正在研發ai智能資管係統,安全中心正在搗鼓周天星鬥係統和都天神煞係統。如果要軟件開發工具,數據庫軟件,操作係統同時攻堅的話,前期大概需要2萬名研發人員,後期可能需要5萬名研發人員。
軟件開發工具,數據庫軟件可能需要2到3年時間,操作係統可能需要4到5年時間。”
秦立新說完,席置業接著說道:“如果我們自己的操作係統完成之後,我們的安全軟件運行起來那肯定會如虎添翼的,天下無敵的。”
劉澈聽完,皺皺眉,“隻要能做出來,隻管去做,不要有壓力。實在不行我們就招10萬名研發人員也不是不行,我們也養得起。3年,5年,我們也等得起。
現在說一下研發中心的選址和建設,就先按10萬人的要求去規劃。
為了安全考慮,研發中心全部采用地上6層樓,地下3層的設計。
工期我想半年足以,明年開春,所有研發中心全部要保證投入使用。
我們現在正在建設的有兩個數據中心,分彆是中部數據港和九天國際數據中心。
在綠城新區中部數據港建設可容納5萬人的中部地區研發中心。
在貴市新區九天國際數據中心建設可容納3萬人的西南地區研發中心。
在西京新區建設可容納2萬人的西部地區研發中心。
安全中心以後也分三塊,除了正在建設的九天五星大廈總部,在京城九天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北方安全中心,在滬東新區九天國際金融中心成立東方安全中心。
安全中心規劃就先按1萬人吧,總部大廈4000人,北方安全中心和東方安全中心各3000人。
另外再為十地組織挑選出1000名網絡黑客高手,每個組織100人。”
秦立新同意道:“好吧,多招人也沒問題,權當是多培養新人了。現在我國航空航天的科研人員裡麵就有非常多的年輕人,未來令人期待呀。
而鷹國航空航天的研發團隊很多年齡都大了,而且已經出現了斷層。
不論是科技還是軍工領域,我們都是國家在舉全國之力在攻堅,國外很多是商業化行為,自然功利性更強一些。
驕兵必敗,我們是時刻準備著,一直牢記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一直奮發圖強。
國外很多科技領域自恃領先我們很多,已經習慣了驕縱傲慢,甚至已經固步自封,自毀長城了。”
這一段時間,大家估計都被“嫦娥六號”給刷屏了。很多朋友都注意到一個現象:鏡頭掃過的時候,嫦娥六號的每一名科研人員看起來都很年輕。
而且不止是嫦娥六號,似乎龍國航天的所有團隊,都是越來越年輕化了。
而大國之間競爭,往往起決定性的是兩國的高端戰力,也就是科技水平,軍事能力和製造能力。
說起來這也是鷹國最擔心的地方,因為在鷹國進行航天項目的時候,鏡頭掃過,出現的卻都是一個個年齡至少50歲以上的中老年。
都說鷹國航天不行了,這一點從兩國航天科研團隊的年齡對比就可以看出來。
龍國航天的隊伍裡,30歲出頭就挑大梁了,而在鷹國航天的隊伍裡,卻出現了很明顯的人才斷檔,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青黃不接。
那麼鷹國是世界第一大國,為何會出現“人才斷檔”的情況?
不止是負責各種航天項目的科研人員,龍國航天越來越年輕,也可以在航天員的身上看出來。
近年來,第一代航天員已經退居二線了,而平均年齡不過才40歲出頭的第二代航天員,都成為了龍國航天大隊裡的“老人”,他們已經開始“老帶新”,負責帶領著平均年齡隻有30多歲的第三代航天員去太空了。
用不了兩年,很快就可以看到第三代航天員帶領著更年輕的第四代航天員去太空。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龍國航天員方麵,人才儲備是非常充足的,並且越來越年輕。
舉個例子,如今在龍國空間站裡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八號三名航天員,其中指令長葉光富44歲,兩名組員李聰和李廣蘇,一個35歲,一個37歲。三個人的平均年齡,也不過才38歲。
再看鷹國,如今被困在國際空間站的兩名宇航員裡,其中女性宇航員威廉姆斯已經59歲了,能不能順利返回地球,現在都是一個未知數。
除了航天員,就是前麵我們提到的航天科研人員。這一次嫦娥六號的科研團隊,平均年齡為40歲,這已經是龍國航天現有的航天團隊裡,年齡較大的科研團隊了。
因為龍國天眼fast團隊平均年齡隻有30歲,此前嫦娥五號團隊的平均年齡是325歲。還有北鬥衛星團隊的平均年齡隻有31歲,“墨子號”量子衛星團隊的平均年齡不足35歲。
而且龍國科研人員的整體年齡年輕化,並不局限於航天領域,在各行各業,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這種現象更是非常普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