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紡織技術的大規模普及,還要等到400年後黃道婆的出現。
她也是從黎族百姓學到技術,並改良,製造了脫棉籽、彈棉花、紡織的機器。
既然知道這些詳細的情況,就讓棉布提前出現吧。
有了紡織機,不僅可以紡棉布,也可以紡織毛線,做成毛衣。
可以從契丹收購羊毛,再把毛衣高價賣給他們。
有了紡織棉布和毛線的工坊,大量的女子就可以去工坊工作,百姓的收入必然增加,生活水平也必然提高。
還有豬肉。
曆史記載,直到明清時期,我國才開始大量吃豬肉。
宋朝的蘇東坡吃東坡肉、東坡肘子,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吃不起羊肉。
雖然早在漢朝時期,就有閹割小豬的記載,但是根本沒有普及。
現在可以大量飼養生豬,一方麵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麵,更可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解決夜盲的問題。
有豬肉,就必然要有醬油。
這個好說,到城南的清徐縣找幾個釀醋的工匠,告知他們用黃豆就可以釀造出醬油。
黃豆的原產地就是我國,不像土豆、紅薯來自於遙遠的美洲。
除了醬油,黃豆還可以榨油,就可以吃炒菜,這些都是現在沒有的東西。
都可以拿出來了。
李繼岌越想越興奮,準備大乾一場。
周光輔和李從重已經是世子親軍的正副統領,主要的精力在軍隊,這些事不需要他們參與。
郭廷誨和李從泰,準備將來管理地方,這些涉及民生的事情,非他倆莫屬;
張瓘是自己的大管家,主要是需要他跟張承業溝通和聯係;
郭廷說腦子靈光,主要負責出謀劃策。
因為李繼岌用後世的思維考慮問題,雖然超前,但有時候不了解現在人的想法,就做不好事情。
李繼岌把郭廷說、張瓘、郭廷誨、李從泰招來,開會。
李繼岌說道“今天安排的事情你們會感到不解,本世子準備詳細與你們解說。
先說第一件,養豬。
這個事,郭廷誨負責。”
郭廷誨是老實本分了些,但並不傻,說道“世子,豬肉不好吃,而且要養兩三年才能宰殺,喂養成本很高。”
李繼岌說道“要先閹割,公的、母的都要閹割。
閹割以後,半年就可宰殺,而且沒有異味,也不會有發乾、發柴的口感,相反,好吃得很!”
見郭廷誨還在猶豫,李繼岌繼續說道“想要豬肉好吃,就要用醬油和豆油去燒、去炒。
現在黃豆的種植麵積太小,你還要種黃豆。
種黃豆需要的土地,張瓘負責。
把並州全部的土地登記造冊,凡是無主土地全部收歸王府府庫管理,租借給百姓耕種,三年不收租。”
張瓘說道“百姓不知道黃豆的用處,怕是沒人去耕種。”
李繼岌解釋道“提前和百姓定約,黃豆豐收之後,市價全部買來,也可以出高一些的價格。”
李繼岌又說道“小太監不人,負責釀造醬油、榨黃豆油。
我這裡有釀造醬油的方子,你找人去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