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是最堅固的唐陵之一。
關於溫韜盜昭陵,史書是這樣記載的“韜從埏道下,見宮室製度閎麗,不異人間。
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
鐘、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
這個能不能相信呢?
見過?
還是盜墓賊告訴你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文中所說的鐘、王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名家鐘繇、王羲之,在後世的中國書法界中,普遍認為他倆是開山宗師。
李世民也十分喜歡王羲之的作品,並在死前留下遺言,要求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放入昭陵給他陪葬。
正常情況下,李治不會忤逆老爹的想法,所以,文中的“鐘、王紙墨”,極可能含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可惜的是散入民間後,不知所終,未見有後人記載它的流傳和去向。
考慮到溫韜似乎不通文墨,也缺乏對書法作品的應有尊重,隨意把它當成禮物送人是最可能出現的情況。
而且,這貨在五代紛亂的時期,能夠混的風生水起,全靠用挖來的寶貝送禮,隻是這貨不識貨,把《蘭亭序》送給誰都忘了。
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之所以能逃過溫韜的罪惡之手,完全是因為武則天的準備工作做得好。
史書記載“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溫韜不止一次動手挖乾陵,但每次挖掘乾陵的時候,都會風雲變色,雷雨交加,硬是讓溫韜無法下手。
頭一個惦記乾陵的人是不久之前的起義軍領袖黃巢。
他當年發動號稱四十萬大軍來開發乾陵,也不過是把山的一邊挖出一條四十多米深的大溝,這條冠名“黃巢溝”的遺跡至今還在。
到溫韜發掘的時候,比黃巢晚了不過三四十年。
他不可能不知道黃巢的苦惱,也很可能道聽途說了乾陵的神秘,恰恰是民間關於乾陵的說法太過奇幻,才讓溫韜具備一定的戒心。
乾陵的風水一直是民間喜聞樂道的好題材。
據說武則天當初派出李淳風和袁天罡兩位大神,兩人前後腳選擇了同一處地方,一個先埋下一枚銅板,另一個後來者插了一根針,最後挖開一看,這針端端正正就插在銅板的眼兒裡。
這乾陵所在的梁山南側二峰,形狀似婦人雙乳。
北峰(主峰)海拔一千多米,唐陵全部采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而乾陵所在山體尤為厚重。
乾陵建成之後,“其門以石封閉,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
上個世紀50年代末的考古發現也證明了它的堅硬程度,其墓道總長六十多米,多用大石條堆砌填充,足有39層之多。
石條與石條間有鐵栓拴拉、鐵棍串聯,又有錫鐵熔化灌縫,層層石條被鐵水緊密澆鑄在一起。
不怪黃巢、溫韜之流拿著鐵鍬撬不動,後世的孫傳芳命令工程兵用炸藥炸,同樣沒啃動分毫。
卻說劉鄩等人自西向東攻擊而來,直奔同州(陝西大荔縣)。
軍情發展容不得李繼岌根據自己的想法製定戰略方向,隻能迎敵。
大軍接管了河中軍政,為了穩定局麵,還是讓朱令錫暫時留在蒲州,安撫百姓。
而的他的軍職,先暫時掛著。
李繼岌給他留下了一個營的子弟軍,負責按照子弟軍的方法訓練經過精簡的河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