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彆被六個國王統領,被稱為六詔,分彆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
"南詔"的由來是因為其前身"蒙舍詔",因位於六詔之南,故名南詔。
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
此外,南詔又有"鶴拓","龍尾"、"苴咩","陽劍"等彆稱。
一百多年後,南詔國不再奉大唐為正統,數次進攻四川。
866年,唐安南都護高駢大破南詔軍。
蠻酋逃往安南。866年六月,高駢到達交州,取得多次勝利,平定安南。
869年,南詔軍開始進攻西川。
875年,高駢率五千人渡江,到達南定,大破南詔軍。
高駢又大破南詔蠻於交趾,殺獲甚眾,包圍交趾城。高駢督送回成都,斬之。
修複邛崍關、大渡河諸城柵,又築城於戎州馬湖鎮,稱為平夷軍;
又築城於沐源川,都處於南詔與西川之間的要地,各置兵數千鎮守,使南詔失去再戰的勇氣。
南詔長期與唐朝戰爭,宋威、高駢等率唐軍數次大破南詔軍。
南詔"屢覆眾,國耗虛",甚至到了征十五歲以下的男子為兵、而讓婦女代替男子耕種的地步。
乾寧四年897年,唐朝西川節度使王建說"南詔小夷,不足辱詔書。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王建認為南詔沒資格得到詔書。
南詔國與唐朝作戰,要依靠黎、雅間的劉王、郝王、楊王等淺蠻部族。
王建嚴厲對待這些部族,南詔與這些部族不敢侵盜。
後來這些部族首領泄露軍機,都被王建殺死。
乾寧四年897年,唐人鄭回的後裔鄭買嗣指使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
唐昭宗天複二年902年,鄭買嗣起兵殺死舜化貞及南詔王族八百餘人,滅亡南詔,建立大長和國。
鼎盛時期,大長和國的疆域包括今雲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大部、貴州西部,以及緬甸北部那加山脈和薩溫江以東、寮國(老撾)北部等地。
楊乾貞(夷人,雲南東川郡楊家大山人,今雲南省會澤縣者海鎮楊家大山人)於928年殺掉鄭隆亶,滅大長和國,擁清平官趙善政為主,建大天興國。
清平官,意思是南詔王以下最高行政官員。有坦綽、布燮、久讚之分,共六人。相當於唐朝的宰相。
事實上,楊乾貞正是以趙善政為內應,才能順利攻滅大長和國。
所以楊乾貞退讓給趙善政。
但是,本來就想當皇帝的楊乾貞哪裡能讓趙善政撿了便宜?
於是,次年929年,楊乾貞廢了趙善政,自己稱帝,改國號大義寧,建元興聖。
937年,原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起兵反抗,楊乾貞出走,子孫隱居雲南劍川,大義寧國亡。
段思平(893年944年),大理國第一任國主。雲南大理人,白族。
段思平即位後,厲行改革,儘逐楊氏邪臣。
加上更易製度,削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製度,把南詔末朝以來分裂、戰亂的局麵重新統一起來。
段思平大行分封,篤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鑄佛萬尊。
段思平就是枯榮大師、一燈大師、段正明、段正淳、惡太子段延慶、段譽等人的老祖(這些人沒考究過是不是真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