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碩曆險記!
保險的英文表達是surance,本意是穩妥可靠的保障,後延伸成一種保障機製,是用來規劃人生財務的一種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金融體係和社會保障體係的重要的支柱。
現實生活中,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
然後,從不同角度來看,保險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
從經濟角度看,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的一種財務安排。從法律角度看,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是一方同意補償另一方損失的一種合同安排。從社會角度看,保險是社會經濟保障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穩定器”。從風險管理角度看,保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重要方法。
隨著互聯網保險的興起後,保險的形式和傳播發生了重大改變,新生代接觸保險的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年輕人從對保險的認識從“全盤排斥”逐步向“擁抱好奇”轉變,他們習慣從互聯網或者移動端的a上購買消費型的保險。很多時候年輕人買保險,不太在意保險保障的本身,而是純粹衝著好玩,或者是“有著便宜可以期待去占”的衝動使然。
這種近似於衝動型的保險購買決策特點,促使保險公司在設計保險產品和推動保險銷售時越來越注重所謂的“用戶購買體驗”。咋一看還覺得這是倒逼傳統的保險產品革新,強調保險產品要更加注重保險術語和宣傳的通俗化。實質上,隨著互聯網保險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保險公司和中介機構為了推銷保單和獲得數據,越來越多的“噱頭保險”或者“商品化保險”呈現出井噴式地增加。
越來越多的保險產品誕生的目的與“有效保障”和“風險管理”完全無關,純粹是為了實現“好玩”、“獲客”、“鉤子”、“引流”、“碎片化”、“差異化”、“噱頭”的功效。
一段時間裡,保險到底姓啥成了行業裡大家熱議的話題。夏成才從傳統公司入行至今,經曆了保險的線上化創新、互聯網保險誕生、互聯網保險的深化及場景保險幾個階段,他對互聯網保險或者保險科技的理解會更加客觀而全麵。
特彆是在擔任了幾家協會和研究中心的職務後,他在帶領團隊創業實踐的同時也得以抽身去往外看,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看待行業的前後發展及點滴變化。
“成才總,有一個忙你得幫幫我,也給你自己樹立一個好的人設,有興趣咱們就嘮嘮?”
“馬上要開會了。聽你這又是幫忙又是人設的,咋感覺不是啥好事情呢。哈哈,好家夥官當大了,話都不讓人說了,都讓你說完了,還整得挺民主一樣。”
“不開玩笑,真的是要跟你合作,哪怕咱倆不認識也會找你的,兩分鐘講一講?”
“這才靠譜,我聽著你說完,開會遲到幾分鐘也不要緊呢。”夏成才一邊講著電話一邊穩穩當當地坐在“老板”椅子上,眼珠子在好奇地不停轉著。
“我們院承接了一個最高檢和保監會的共同策劃的金融廉潔與社會正義的宣傳活動,需要聘請一個有關“保險姓保、保障蒼生、順乎民意、善者愛任”主題的官方行業形象大使。我第一個想到了你,打算推薦你來擔任此次活動的大使。怎麼樣,是不是聽起來超級棒?”
“我,形象大使?還代表官方?你也真敢請,我代表創保科技和自己都夠嗆吧。”夏成才的語氣裡透漏出些許意外,“單大檢,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聽著老同學這拒絕的言辭異常乾脆,不像是故作推脫,單大康有幾分不情願,便想出了“以退為進”的激將辦法,“那好,那我去找下“愛康保”的人吧,讓他們出一個代表?”
“你大爺的,找他們乾啥,就他們也能代表“保險姓保”?我看是代表“保險姓資”吧!不對,你咋知道愛康保呢?”
“不是你向我吐槽的潘濤、唐宏這些前同事對你夾而攻之嘛!”
“這樣,我有時間,再向你吐槽。你選誰做代表俺不管,但是,選愛康保的人,我第一個不同意!”
“哈哈,好,你先忙,空了再接著跟你掰扯。”單大康被老同學這激動的語氣逗樂了。
這哥倆自同宿舍到現在身處不同的大都市,儘管工作形式和人生軌跡千差地彆,縱然有許多是非曲折的阻擾擺在他們麵前,但是,對於人生一樣的樂觀豁達的態度,讓他們保持著一如既往的深厚情意。一會相互幫襯,一會互相吐槽,一會惹怒對方,一會又去達成共識。這就是大家心目中所謂的“持續好基友”吧。
金融反腐和保險倡廉是一項至關重要且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任務。深圳保險行業曆來在合法且高效的兩個維度上,不斷引領著創新的最前沿探索。
創保科技橫跨兩個領域,無論醫藥還是保險,均是與社會民生和國家穩定高度相關的戰略產業,發展得當的話對於社會的正麵意義不言自明。但是,如果有短視逐利者假借“創新”和“保障”之名,行“做局”和“套利”之實,那麼,醫藥場景保險及健康管理服務的模式將被“玩壞”,最終受損害的是實實在在有需求之客戶和披荊斬棘有夢想之創業者的權益。
最終,單大康找到了邱老師,試圖讓老師出來“主持公道”,想讓夏成才站在更高的層麵去考慮行業風氣引領的問題。邱老師向來對於這種“於公眾有益、對學生無害”的事情積極支持。他第一時間給夏成才釋明了所謂的“個人建議”,即“跳出個人利益考量,以“行業公知”和“形象擔當”的責任感,去營造出更大的事業格局和個人天地,踐行”凡我在處便是法大”的使命。
楊丹對此也積極支持。為了讓夏成才接受此邀請,她軟硬兼施,各種方式都用上了。
又一次,出於對行業發展和個人處境的考慮,夏成才進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經曆了此前種種,他內心特彆坦然,又有些莫名的小心翼翼。既想以己之堅持,去改變行業的“偽創新”和“虛假保障風”,又憂慮個人成了“既得利益堅守者”的“眾矢之的”。
他內心很清楚,創保科技向前發展的步伐,可以受挫而艱難緩慢,但絕不容因為個人行為影響而被迫停了下來。